高高興興進城才是好的城鎮化

時間:2013-09-17 14:26   來源:人民日報

  這一期刊登的幾篇讀者來信,反映出城鎮化進程中農民的利益訴求得不到保護和支援的突出問題。

  看著手頭上這麼多的來稿來信,再結合平時採訪中接觸到的一個個生動的事實,類似農民“被上樓”、“被進城”的情況,還相當普遍地存在著;視“大手筆”為魄力、以“搞得定”為能力的強勢思維,還相當頑固地存在著。因此,在一些地方,新房子蓋起來了,新城區建起來了,城鎮居民人口增加了,從統計數據上看,城鎮化率又提高了若干百分點。但是,如果群眾不舒心樂意、不覺得更加幸福,那麼,指揮棒、鏟車、壓路機強勢推進下的城鎮化,勢必造成許多負面效應、掩蓋許多長遠矛盾。

  政府下大決心、花大氣力去推動的事業,有時候為什麼出力不討好、群眾不買賬呢?

  還是聽聽他們的意見吧。內蒙古察右中旗的農民雖被遷進城,但生活未進城,城市用水、取暖、吃飯,生活成本樣樣高過預期,於是各家各戶在樓房內燒爐子,出現了“四處冒煙的樓房”;江蘇射陽讀者説,政府催促農民搞土地流轉、進城打工,可是有的農民進城後遭遇下崗,覺得還是在農村種地安穩,他們希望有一個自由選擇的空間;浙江桐鄉“姑媽”和湖南長沙“舅舅”的心病是,原本穩定可靠的收入渠道掐斷了,到了城裏後又就業無門,閒得發慌。

  説到底,就是安居樂業的問題。古今中外,不分民族地域,安居樂業都是一幅和諧的圖景。安居,不僅要有地方住,還得住得踏實;樂業,不僅要有穩定的就業,還得有持續可靠的收入。這樣,對自己的明天、對子女的未來才有一個亮堂的、美好的預期。

  然而,對於絕大多數進城農民而言,安居的基礎是樂業,樂業的依託是産業。因此,實施城鎮化戰略,首要的不是盤算“地”的事情,而是琢磨“人”的事情。到2020年我國實現全面小康的時候,將有上億農村人口轉入城鎮。分散到各具體的城鎮,怎樣規劃壯大自身的優勢産業?怎樣保障城鎮轉入人口的社會福利?怎樣完善城鎮的服務功能?這些才是決策和施政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中國經濟列車持續高速運作了30多年,現在,片面強調GDP已經沒有市場,淡化政府GDP指標考核的呼聲越來越高。那麼,在新一輪城鎮化過程中,會不會冒出新的考核指標?會不會有各類工程的“跳遠競賽”和城鎮化率的“跳高PK”?不能排除這種擔憂。

  “幹活不由東,累死也無功”。人民政府的東家,是人民群眾;搞城鎮化,最大的東家就是進城農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持續穩定發展,農民的生産生活水準跨越了幾個大的臺階,大部分地區基本實現了小康。實施城鎮化戰略,順應了廣大農民、尤其是新一代農民的新期待,也是我國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全面小康的“驚險一跳”。這一跳,成績好壞,關鍵是農民認不認可、高不高興。每一項政策、每一套規劃,都必須面對一個個家庭。一下子讓所有人都滿意,這不現實,出現個別矛盾也正常。但是,一些地方如果矛盾此起彼伏乃至怨聲載道,就應當反思政策實施的時機、力度和效果,反思政策實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不是把進城農民的利益考慮充分了?城鄉居民生活是不是更美好了?

  讓農民高高興興進城,才是好的城鎮化。決策者和施策者都要走到群眾中去,多徵集民意,真心實意做農民進城的幫手,而不是站在群眾之外,高高在上,伸出巨大的主觀的推手。(張毅)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