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三四線城市吃“房地産後悔藥”

時間:2013-01-25 15:32   來源:東方網

  本地人買不起外地人不來買。房地産躍進導致部分三四線城市陷入僵局。歲末年初,一二線城市的樓市延續著交易量火爆的局面,而有的三四線城市卻陷入交易冷清、價格下跌的泥沼中。“城鎮化並不是房地産化。”中國房地産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房地産研究所所長陳國強告訴記者,目前,相當一部分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産市場已經供大於求,如果市場還有人曲解、炒作城鎮化,借機大賣土地,推高房地産投資,將會對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産發展帶來巨大的危險。(1月24日中國青年報)

  目前,三四線城市房地産陷入僵局,“本地人買不起,外地人不來買”現象的産生,與極不合理的房價有關,更與盲目投資之下供求嚴重失衡有關。“供大於求”是目前三四線城市房地産的基本現狀,如果這一現狀不能得到儘快改觀,其負面效應不容小覷。為什麼在時下政策調控持續收緊的情況下,一二線城市樓市反而持續穩定向好,而獨獨原本看好的三四線城市如此“低迷”?值得地方政府和投資者深入反思。

  出現一個急速的帶有膨脹色彩的“三四線城市房地産業”暴發性增長,有兩個重要因素:一者,受政策影響之下的“誤導”有關。國內經歷了10餘年的商品房開發,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大城市已經進入增量市場同質化産品的激烈競爭階段。自2003年起,政府加強對房地産金融及土地政策的嚴格管理,提高了房地産開發的門檻。政策性對一二線城市房地産市場的收緊,“誤導”一些房地産商認為那些房地産價格相對較低,並且潛在市場回報更為巨大的新興市場發展更有機會。三四線城市房地産市場發展的“空白”和滯後恰恰帶給開發商很多信心。二者,對於市場前景的“誤判”。誠然,三四線城市拿地價格低,成本便宜,問題是如果出現“一涌而入”的結果,在短時間內出現大量“商品”會導致市場急速“飽和”,城鎮化發展又需要一個長期的時間和過程,一些房地産投資在三四線城市深度“套牢”將不出意料。目前,三四線城市表現出來的“交易量低迷”現象,正與投資者本身的盲目和衝動有關。

  三四線城市表現出來的市場僵局,令人焦心,也夠令人觸目驚心的。2012年年末,一些三四線城市相繼爆出樓市危機的新聞。比如貴陽,住宅待消化庫存高達3490萬平方米,而這個城市的人口即使計入流動人口,也才500萬人,這樣的庫存量要消化掉至少需要4年。而同屬三四線城市的唐山、煙臺、營口、常州等城市都在那個時期出現開發商扎堆兒,項目銷售困難的局面。這些浮在表面的“庫存量”只是一個表像,其所反映出來的潛在危機和隱憂更值得關注。任何一個城市的發展不可能單靠房地産業支撐,目前一些三四線城市開發房地産“瘋狂”到無視後果的地步,這種行為本身就有極大的風險,而且可能是以犧牲環境和土地資源換來的。如果這些引進來的投資和項目不能發揮預期作用,對城市經濟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大量樓盤賣不出去,有可能即使是“賠本”也賣不出去(南方某城市樓市“崩盤”),長期“囤”的結果不僅直接影響房地産市場,對於地方金融秩序、社會秩序也會形成嚴重影響。一些三四線城市動輒就有“可以賣15年以上的房子”,本質上如同背負了“房地産大山”,就譬如“鬼城”、“空城”和“睡城”之類,絕非一所城市之福。

  日前,一份2012年中國城市房地産市場風險排行榜發佈,令人意外地是,在參與測評的287個城市中,房地産風險較高的城市則主要集中在我國西北的四線城市,風險度前50強幾乎都被三四線城市佔據,這與市場傳統的以房價高低為衡量風險的標準大相徑庭。三四線城市房地産市場的不良信號已經釋放,前幾年一些開發商盲目和錯誤的決策,包括一些城市政府的急功近利的推波助瀾,最終總是會有人“買單”。然而,樓市的開發、房産的建造,不可能像小孩子過家家一樣,不行就推倒重來,已經開發的土地難以恢復,已經建造好的住宅樓難以復原,這些“問題”都將成為長期發展的“拖累”。問題已經顯現,未來如何令人憂慮。在筆者看來,三四線城市房地産僵局應儘快打破,至少,在今後涉及城市建設和房地産投資的時候,應懸崖勒馬力避重蹈覆轍。目前,如果能巧妙利用城鎮化政策的助力,合理的降低房價、適當放寬市場,這種“危機”是可以避免和緩和的。有句俗話説,“天下沒有賣後悔藥的”,對於已經陷入僵局的三四線城市,理應是一個警示。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