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沒有出現滿分作文,在閱卷頭3天,我們就預感到了——千篇一律,大同小異,寫得好的作文實在太少。”據《中國青年報》日前報道,北大中文系副主任、2012年北京高考語文閱卷領導小組副組長漆永祥直言,高中生作文的弊端在今年北京高考作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考生作文中宿構、默寫、套用的情況嚴重;模板化、程式化與假大空的現象更為普遍。這種“高考體”文風已經到了非改變不可的程度。
對考生來説,高考作文是一道非常重要的考題。既然是考題,那麼考生只能盡可能地按照評分標準寫作,以便爭取高分數,而不是要體現“文以載道”的文章道統和試卷命題者的初衷。顯然,有這樣的高考作文評分標準,必然會有該標準之下通行的作文模式。因此,當我們批判“高考體”作文時,首先要審視高考作文的評分標準。
通常來説,如果高考作文滿分是60分,那麼起步分通常在40分左右。在評分時,一般視考生的作文是否符合題意、中心思想是否明確、語言是否通順、是否有錯別字、字跡的工整程度、行文的流暢程度、字數是否符合要求等情況來打分。只要做到了這些,即可得40—45分。如果以上沒有問題,且文采好,可給45—50分。如果字跡特別工整,加之文章很有亮點,可給50分以上。考前經過嚴格系統訓練的考生,高考時自然如此寫作。
值得注意的是,高考作文的立意和思想,對考生和評分者而言,都是非常棘手的問題。我們都説,好作文的第一標準應該是真實——用真誠、真心、真情和樸素的語言,來描寫身邊發生的真人真事。然而,這只是原則上的標準,在現實操作中,可能意味著很大風險。雖然漆永祥説,“我們在閱卷時發現學生諷刺與批評社會不良現象,如果針砭時弊,所論適當,還會給高分,這也是我們鼓勵説真話,鼓勵考生敢於表現個性與才情的一種體現。當然,謾罵、污辱與超越法律和道德底線的另當別論”。但一旦考生寫了此類作文,評分標準很難掌握。
“高考體”作文之所以大行其道,顯然不能怪老師和考生,而應該怪高考作文的評分標準。在目前的國情下,高考作文必須符合一種形式感明顯的標準。這樣的紅線橫在面前,考生若要好分數,就必須投其所好,思想性明顯讓位於評分的要求。今年廣東高考作文題是《你想生活的時代》,廣東省教育考試院樂顛顛地“曬”出了6篇滿分範文,卻被網友大加撻伐。有學者直言不諱地指出:“這6篇實在夠空洞,説的是人話嗎?”
毫無疑問,若要改變“高考體”作文之風,應首先從高考作文的評分標準改革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