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率與專業“存亡”掛鉤,悠著點好

時間:2011-11-24 13:19   來源:工人日報

  據11月22日《新京報》報道,近日,教育部下發了《關於做好201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我國將探索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和重點産業人才供需年度報告制度,健全專業動態調整和預警、退出機制,對就業率連續兩年低於60%的專業,調減招生計劃直至停招。

  在時下一些大學生“畢業等於失業”的嚴峻就業形勢下,教育部提出探索“連續兩年就業率不足60%的專業減招、停招”的舉措,良苦用心十分明顯。一方面,教育部門期待以此規範高校的辦學行為,更加合理地設置專業、滿足社會需要;另一方面,也期待借此引導大學生更加理性地報考和選擇專業,進而實現更充分的就業。

  但是,將就業率與專業招生掛鉤的做法,足夠合理和科學嗎?

  首先,必須看到,目前大學生就業率這一數據本身並不足夠客觀準確、令人信服。一方面,囿于教學評估、業績考核的巨大壓力,許多高校對於“就業率”往往具有十分強烈的造假、注水衝動。正如我們經常在媒體上看到的,在學校的逼迫挾制(如扣留畢業證和學位證)下,許多畢業生常常不得不通過簽訂虛假的就業協議而“被就業”。 

  另一方面,從統計方法的角度看,現行就業率統計也並不十分嚴謹。比如,目前高校在統計就業率時,“大學生畢業後深造、出國,都被計為就業者”,“學生在用人單位實習也算作就業”。如此低標準的“就業率”,與真實的就業顯然有差距。

  儘管教育部在上述通知中同時提到,不準勸導畢業生簽虛假協議,規範就業率統計工作等保證就業率真實的內容,但僅憑這寥寥數語恐怕很難遏制高校造假的衝動。退一步説,即便可以保證就業率真實,就可以將就業率和專業“存亡”直接掛鉤嗎?

  其一,我們應該充分考慮到教育與就業之間關係的複雜性,以及高校本身之間的差別性。大學並不完全是簡單的職業培訓機構,它同時更是從事學術科研、創造新知、傳承思想文化的“象牙塔”,以簡單的就業率來考核苛求這樣的“象牙塔”,可能會讓一些大學無所適從。當然,那些屬於職業培訓的高職高專,可以另當別論。

  其二,我們應充分考慮到高校專業與就業之間關係的複雜性。現在大學生找工作,專業不對口現象比較普遍。就業率實際上並不能準確反映一個專業的社會需求。再者,對於許多基礎性的專業來説,如哲學、歷史、數學、理論物理,囿于其專業知識與社會現實生活聯繫的間接性、長期性,它們不可能像其他熱門實用專業一樣受歡迎,然而因此便能斷定這些專業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了嗎?

  就業率與專業“存亡”直接掛鉤,這個決策還是悠著點好。不是不能考慮就業率的問題,關鍵是具體問題得具體分析,別一刀切。現實是複雜的,一個簡單的數字應對不了複雜的現實。(張貴峰)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