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誰建的“國際大都市”?

時間:2011-02-15 14:03   來源:瀋陽晚報

    2009年中國城鎮化率已達46.59%,而城鎮戶籍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只有約33%,這意味著有1.28億生活在城鎮裏的人,沒有實現市民化。當前,有655個城市正計劃“走向世界”,200多個地級市中有183個正在規劃建設“國際大都市”。(《人民日報》2月14日報道)

    忽如一夜春風來,全國城市國際化。“國際化”這樣的詞兒不算新鮮,之前在很多大學等單位也都出現過,“建設國際一流大學”也喊了多少年了,現在還沒見到一個。

    啥叫國際大都市?到目前為止還沒形成一個公認的定義。不過,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國際性機構集中地等一系列條件都要具備。或者説,你這個都市要有國際影響,和大多數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交流,在世界上要數一數二的,比如紐約、倫敦這樣量級的城市。從這個標準看,咱們那183個雄心勃勃的城市差距還真不小,畢竟,很多城市在國內都無法數一數二,連“國內化大都市”還算不上哩。

    那麼,為什麼大家爭當“國際大都市”呢?實際上,這樣有中國特色的口號凸顯的不是一個目標,而是一種趕時髦,有“大躍進”之嫌。甚至一些喊出這一口號的城市管理者,對於什麼是國際化大都市還一頭霧水。但是,不“國際化”無以趕潮流,不與國際接軌無以顯示自己的氣魄與超前,在這種語境下,九成以上地級市要建國際化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然,不具備條件,不代表沒有夢想。我們也無意責備地方管理者的雄心勃勃。不可否認,改革開放之後,我國很多城市的經濟實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很多城市距離“國際大都市”,差距還不是一步兩步。

    退一步講,即使某些城市的經濟實力有了國際都市的模樣,但GDP總量的達標,並不能看作是國際都市的標準。真正實現華麗轉身,還需格外努力。比如城市的人文生態、管理水準、公共服務設施等等。城市高樓林立,公眾受困于高房價;街路上車水馬龍,市民無奈于公共交通之不便;這樣的國際化都市,只是一個美麗的外表而已。

    更重要的一點,這183個城市的國際化的規劃,是由誰提出的?答案應該不是廣大市民。作家馮驥才曾説過,中國某些城市的建設是由官員的意志決定的,進入最高層決策時,往往幾個官員可以決定一個城市的形態。如果給佔城市絕大多數的市民話語權,他們在乎的似乎不是建設國際都市,而是生活的幸福與平安吧?

    近日,溫家寶總理在向10余位基層群眾徵求意見時明確表示:“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是衡量政府工作好壞的唯一標準。”那些夢想建設國際都市的政府,是否更應該考慮一下群眾滿意不滿意呢?

    城市為誰發展,讓誰受益?落腳點應該是普通老百姓,讓城市的發展更有內涵,而不是盲目攤大這塊“蛋糕”,讓城市更加“宜居”,百姓更安樂,似乎比國際都市更切實際一些。(來源:瀋陽晚報)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