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難調查公開,才經得起歷史檢驗

時間:2010-08-30 14:30   來源:新京報

  伊春空難牽動著國人的心,在為遇難者哀悼的同時,輿論的目光聚集到引發空難的原因上。近日,國務院成立了伊春特別重大飛機墜毀事故調查組,中國民航總局副局長李健表示,因為所有涉及的專業都要進行調查,事故調查將會持續較長時間;調查結果一定要慎重,要“經得起時間、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經得起時間、歷史的檢驗——我們注意到,中國近年來的歷史空難之後,負責調查的民航部門都作出過這番承諾。2002年5月的大連空難,2004年11月的包頭空難之後,相關部門都説過“空難處理小組將向國務院提交經得起歷史考驗的調查報告,並對有關責任者進行嚴肅處理”。確實,一場空難死了這麼多人,對民眾産生這麼大的心理衝擊,只有“經得起歷史檢驗”的調查結果,才是對遇難者的交代,對生命的尊重,對避免類似悲劇重演的負責。

  事故調查將會持續較長時間,這也符合空難調查的規律。重大事故的調查本就非常複雜,要保護現場,要偵查現場和蒐集背景材料,要通過實驗室工作進行綜合分析,要進行事故再現和模擬倣真,還要對報告進行討論和評審——加上空難事故發生的突然、救援難度高、死亡率高、飛機機件複雜、涉及專業多等因素,調查起來就更複雜了。所以包頭空難在發生兩年後才公佈了調查結果,大連空難後等了7個月才有了結論。國外的空難調查同樣如此——由於沒有找到黑匣子,去年5月的法航空難至今還是個謎。

  調查時間長一點沒什麼,輿論和公眾有等待真相和結果的耐心。關鍵在於,什麼樣的調查方式決定著什麼樣的調查結果,調查方式和過程首先要經得起公眾的檢驗,結果才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首先是調查過程要公開透明。調查過程不透明,往往是調查結果缺乏公信力的關鍵原因——比如去年的法航空難,據《歐洲時報》報道,值空難一週年舉行悼念活動之際,遇難家屬協會再次指責調查作業不透明,要求成立一個泛歐洲調查鑒定委員會並公佈空難真相。伊春空難的調查應吸取法航空難調查的教訓。

  公開和透明包括:第一時間召開新聞發佈會,向媒體發佈調查的進展情況(比如初步調查結果),把調查情況儘量詳細地向公眾公佈,及時回應輿論和家屬提出的疑問,及時發佈權威的資訊以避免輿論的猜測,保持對媒體的開放。遵守《民用航空安全資訊管理規定》,不能以“涉及航空機密”拒絕向媒體公開資訊,不能把“引起恐慌”作為不公佈真實資訊的藉口。

  然後,是調查後要及時公開詳細的調查報告。按照《國際民航公約》第13條,黑匣子裏的錄音不可公佈,對調查報告和事故結論應當可以公佈——可我們的空難調查一直缺乏一份面向公眾的詳細的報告。期待伊春空難調查結果的公佈,能夠打破過去調查報告不公佈、少公佈的“慣例”。

  空難後為什麼要調查?就是為了給遇難者和家屬一個交代,並避免悲劇的重演。為此,報告當然應該公佈。只有首先公開報告,才談得上“經得起檢驗”,否則由誰來檢驗呢?——歷史不是抽象的,歷史的檢驗不是虛無的,調查只有在公開中經得起家屬的檢驗、輿論的檢驗、陽光的檢驗,才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