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在東。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鄭在東畫作。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鄭在東住所。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3月6日電 綜合臺灣《聯合報》報道,身為一個邊緣藝術家,臺灣畫家鄭在東始終想活得像古人,定居上海恰能體會古代江南文人的浪漫情懷。中午到西湖畔喝茶,看人打麻將、大白天就喝醉,正是他嚮往的“有閒生活”。
鄭在東位於上海汾陽路的居所,是30年代風格的老洋房,平常他就騎著腳踏車亂逛,從老建築和橋梁一窺上海原貌,尤其復興路隨季節變化美景最令他流連忘返,有時拐進城隍廟老街區,嗅聞巷弄間飄出的飯菜香,聆聽自古傳唱至今的戲曲,他在上海過的就是這種優閒日子。
鄭在東以晚明的張岱、日本的千利休為生活師法典範,不喜歡太強烈的設計感,自己動手將住所規劃為現代文人空間的樣貌,擺設不需要過於雕琢,但器物一定要講究,畫圖請木工量身打造傢具,以榫頭組合,用泥土糊墻、貼上宣紙,自然流露簡樸的溫暖氣息,但他也選用當代傢具,“我怕家看起來像骨董店!”室內設計對他而言就是一種玩樂生活的體現。
誠品畫廊藝術總監趙璃説鄭在東的人、畫、空間是合一的,讓人感覺舒服的,他的人就像他居住的空間,同時也像是生活在畫裏的情境,使用簡樸但很有味道的傢具,將常民生活裏的精緻文化體現到底。
行腳大陸各地的鄭在東,最愛的還是臺灣小吃文化,但上海美食薈萃,要他推薦,他還是立刻就能排出口袋名單,最地道的是老吉士,想嘗試特殊食材就上致真會館,吃弄堂菜找小白樺,要氣氛好就進逸谷。
他分析上海美食蓬勃發展,競爭激烈,店家輪替速度快,造成上海人用餐沒有忠誠度,加上餐廳一成功就急著擴張、開分店,消費者抱著朝聖心情前往餐廳,用餐後容易感到挫敗,不經意探訪反而帶來驚喜。
相較于家鄉臺北的文明,上海還是座滾動中的城市,就像早期日本年輕人眼中的臺北一樣。剛到大陸時,鄭在東還有點羞澀,變得大方是後來的事了。
他説:“當你放不下優越感,不融入當地生活,不管到哪都一樣。”“要觀察才會了解,才能被尊重,如果只會以自我價值批評,就會演變為牢騷。”他開始察覺在大陸生活最大的樂趣在於觀察社會,所謂的“不文明”反而涵蓋簡單的快樂,他將這種單純定義為“粗魯中的快樂”,例如當地人在公共場合不需禮貌問候,就能恣意拿起他人的報紙閱讀,這種行為在臺灣人眼中看來荒唐,但也凸顯出臺灣人太矜持的一面。
[責任編輯:郭慶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