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兩岸創客秀:創意來自生活,回歸生活

2016年05月04日 09:10:54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趙勝傑展示他專為平潭創作的茶盞,並命名為“黃金流瀑”。蔡起輝 王鳳山 攝

  在平潭澳前臺灣小鎮,有一家臺灣趙家窯展示館,這是趙勝傑去年7月設立的,也是他在大陸唯一的展示館。

  趙家窯,是臺中大雅的一張文化名片。趙勝傑是趙家窯的創始人,他獨特的制陶方式,讓趙家窯頗負盛名,並獲過許多獎。如今,他希望在平潭創作出更多融合兩岸元素的陶藝作品,走出一條有特色的文創之路。

  一把茶壺 一種人生

  坐在記者面前的趙勝傑,氣質俊雅、眼神專注。只見他掀壺置茶,加水闔蓋,須臾茶壺周邊便有些許水霧散出。然而,此時他並未將沖泡好的茶湯倒出,而是繼續在茶壺的周邊澆上一點水。瞬間,浸潤的壺身水汽氤氳,空中瀰漫著絲縷茶香。

  這把壺是趙勝傑最新的得意之作——第六代飄香壺“君子”,與此前第五代飄香壺“勇士”大為不同,壺嘴上一隻蝴蝶翩翩起舞。“花香引蝴蝶,茶香亦如此。”趙勝傑説,“君子”乃寄寓低調、謙遜的人生態度。

  品茗、把壺,是趙勝傑最專注的兩件事。在他看來,有好茶更要有好壺,壺代表著一種心境、一種生活態度。

  趙勝傑來自臺中大雅,從小生長在工藝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是木器工匠。在家族的熏陶下,趙勝傑三兄弟求學時也選擇了雕塑、攝影、陶瓷等工藝學科,這為趙勝傑以後的創業之路打下了基礎。

  大雅素有“黃金麥浪北國風情”的美譽。得天獨厚的環境,讓趙勝傑萌生了把陶瓷和麥稈結合在一起的想法。1988年,他創建了趙家窯。經過多年潛心經營,趙家窯聲名鵲起。趙勝傑告訴記者,那些看似簡單古樸的茶具,卻是經過多道工序手工製成的,取每層紅土中透氣性最好的第七層做陶坯,麥秸稈燒過的灰作釉彩。

  “我自己種植小麥,等它成熟後,麥子拿去做麵粉或酒的原料。至於麥稈則燒成灰,形成一點一點的亮斑,再融入陶瓷裏。”趙勝傑就是這樣用文創思維,將便宜的麥稈變成價值上萬元的飄香茶壺,也成就了他不一樣的人生。

  在趙家窯的帶領下,大雅的麥子還衍生出許多相關産業,如小麥煎餅、小麥酒等。如今,小麥已成為大雅地區一大旅遊亮點和經濟增長點,而趙家窯則成了當地一張亮麗的名片。

  兩岸元素 融入作品

  趙勝傑與平潭結緣,源於一個朋友。

  2013年,趙勝傑參加廈門文博會,認識了閩江學院漆藝文創園文化機構負責人俞新。俞新是平潭人,邀請趙勝傑到平潭看看。想不到,這一看,激發了趙勝傑的創作靈感。

  “這茶盞名為‘黃金流瀑’,就是來自平潭的靈感,並融入平潭材質做成的。”趙勝傑説,“藍眼淚”是一種在海底生存的微生物,每當出現“藍眼淚”時,平潭沙灘上會出現許多熒光色的藍點,猶如《阿凡達》裏的夢幻景象,此次創作的“黃金流瀑”就是從“藍眼淚”獲得的靈感。

  趙勝傑手中捧著一個碗形茶盞,只見低調的褐色外表下,杯內底部多出一道白色的花紋,像是晨光乍現般奪目,又好似海灣裏流動的海水,邊緣縈繞著一絲絲透著亮光的藍色水紋,恰似“藍眼淚”。

  為了這個茶盞,趙勝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去年,他到平潭采風,在壇南灣聽説了“藍眼淚”,但一直未能親眼見到,很是遺憾。於是,他上網找到了許多平潭“藍眼淚”的照片。而在平潭生活的日子,他發現,海蠣是當地人最喜歡的海産之一。“在石牌洋附近的村落,我發現成堆的海蠣殼像小山一樣集聚,就順手拿了一些帶回臺灣。”趙勝傑説,海蠣殼富含碳酸鋇元素,把海蠣殼與臺灣紅土、小麥灰燼結合,在一定溫度下,能産生夢幻的“藍眼淚”。

  回到臺灣後,趙勝傑便立即開始創作。“前後試驗了不下10次,這是第6次製作的作品,也是我最滿意的一個作品。”趙勝傑指著手中的茶盞説,在反覆的斟酌和調整過程中,他發現保持高溫1230℃,約一個小時,茶盞裏的物質會出現共熔現象,藍色紋路就會隨之出現,形成神秘的“藍眼淚”。

  這次成功,讓趙勝傑想以更多兩岸元素,來創作陶藝作品。平潭是“隧道之鄉”,為此趙勝傑最近又在製作以“隧道”為主題的茶壺、茶盞。他希望,未來有更多時間留在平潭,安靜地創作。

  “我希望,我的每一件作品都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不是利用我的名氣隨便創作。”趙勝傑認為,創意來自生活,回歸生活,無論是茶壺、還是茶盞,都應觀賞性與實用性兼具,在“陶”的時空裏,訴説光陰的故事。

[責任編輯:趙苗青]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