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1月2日電 (林春茵)騎著獅子的招財王,一手執芭蕉葉(蕉,意同招),一手握銅錢,最特別的,還有兩個阿拉伯民族裝扮的小朋友當招財童子。這幅鄉土風情濃郁的漳州木版年畫2日展現于福州市三坊七巷。
在這個以閩臺木版年畫為主題的年畫展上,來自漳州、泉州和臺灣臺南兩岸三地的93幅閩臺木版年畫,呈現出兩岸民俗文化交融相通的風貌,為榕城增添濃濃的年味。
另一幅來自臺南的年畫中,招財王亦手持蕉葉和銅錢,招財童子也在一旁“賣萌”,但坐騎換成福建年畫不常見的大白馬,又多幾分特有的親近感,吸引參展民眾紛紛合影。
“差別不大、品種一樣,民俗根源是一脈相承。”主辦方海峽省民間藝術館館長劉東方為中新社記者詳解閩臺木版年畫的特徵,漳州、泉州古版年畫6色套印大紅大綠,而臺灣古版年畫偏于藍色,色彩清新樸實。
“武門神貼大門,招財王貼廂房門,六畜興旺貼豬圈,這一般都得男丁做,還得講時辰,貼完就吃年夜飯。”前來觀展的福建省閩臺文化研究會會長林蔚文回憶起舊習俗興致盎然。
但隨著城市建築風格改變、彩印技術發展,過年張貼年畫在閩臺的都市漸成過去,這令林蔚文非常感慨,“現在都是鐵門、單扇門,沒地兒貼了。”他在臺灣金門發現家家戶戶還貼年畫,“我一看,太激動了,中國傳統文化畢竟在這裡保留下來了。”
記者年前走訪福建年畫市場發現,年畫、掛曆內容近年從過去的香車美女多轉為主打民俗風情牌。
福州八旬老人陳友榮畫閩都風情民俗畫已將近30年了,也連續幾年被廠商邀約以民俗風情繪製掛曆和年畫。春節拜年長輩發桔橘,發“過年錢”,“千碟喜宴供祖先”、“疍民上岸討米齋”等過年習俗都盡入畫中。
而今年的年畫中,陳老還新編了“二十四孝”,為他出過書的福建人民出版社編輯湯福祥評論,“那樣的筆法只在過去的版畫中看得見。”
林蔚文亦呼籲社會各界應更重視版畫傳承,效倣臺灣的文化創意産業引入更多創意。
福建省文聯黨組書記處書記張作興觀展後表示,“兩岸擁有同源同種的文化傳統,抓住了民俗,就抓住了根,可以互相借鑒,更深地挖掘民俗瑰寶。”(完)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