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龍海白礁慈濟宮:海峽對岸三百年的遙拜(圖)

2014年07月29日 11:10:10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白礁”就是海峽對岸的白礁慈濟宮,位於龍海市角美鎮白礁村,是閩臺保生大帝廟宇的祖廟。圖片來源:福建日報

  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一是鄭成功率師登陸臺灣的紀念日。當天,由花車和歌仔戲班組成的謁祖行列就會聚集在臺南學甲慈濟祖宮,一起前往頭前寮將軍溪尋根謁祖,遙拜海峽對岸的龍海白礁慈濟宮,同時高誦“上白礁”祭文。“上白礁謁祖祭典”延續300多年,從未間斷。

  “白礁”就是海峽對岸的白礁慈濟宮,位於龍海市角美鎮白礁村,是閩臺保生大帝廟宇的祖廟。宏偉巍峨的皇宮式建築規模、古色古香的藝術格調,以及常年旺盛的香火供奉,令其有“南方故宮”之稱,也是大陸首批涉臺文物。

  保生大帝俗名吳夲,出生在白礁村的他,從小便立志發奮學醫,後來救死扶傷不計其數。相傳宋仁宗的母親曾患重病,久治不愈,只好在民間廣徵良醫。浪跡江湖的“赤腳大仙”吳夲揭皇榜治惡疾,仁宗欲封他為御史太醫,吳夲婉言謝絕:“吾志在拯救蒼生,榮華富貴非我所願。”仁宗挽留不住,就封他為“妙道真人”。吳夲去世百餘年後,南宋高宗皇帝聽聞他曾治好老祖宗的病,於是便特命使臣前往督工,在吳夲故鄉白礁村龍湫庵原址重建了一座雙層宮殿式廟宇,賜名白礁慈濟宮。

  明朝末年,鄭成功帶兵東渡收復臺灣。當時白礁鄉的300多名青壯年組成先鋒軍,隨鄭成功渡海驅逐荷蘭侵略者。出征前,將士們紛紛到白礁慈濟宮包上一撮兒香灰,帶在身上祈求神靈保祐,並將宮裏另一尊保生大帝神像(即“二大帝”)請上船頭,隨軍東渡。農曆三月十一,鄭成功軍隊在臺南學甲鎮頭前寮將軍溪安全登陸。部分將士在此定居,並建“學甲慈濟祖宮”供奉保生大帝神像。為了讓後世“不忘白礁鄉”,學甲慈濟祖宮前面還特意地建造了一座白礁亭。這座學甲慈濟祖宮便成為後來臺灣各地祀奉“保生大帝”廟宇的開基祖廟。

  1928年,臺灣歌仔戲班“三樂軒”不願當亡國奴,千里迢迢到對岸白礁慈濟宮祭祖,並於農曆三月十五保生大帝的誕辰紀念日,首次在大陸白礁慈濟宮前上演臺灣歌仔戲,自此拉開了臺灣歌仔戲在閩南地區流行的序幕。翌年,臺灣青年謝和美在臺南學甲慈濟宮《沿革碑記》上刻上“我臺人士祖籍均係中國移來”的字樣。這塊《沿革碑記》于1929年“上白礁”祭奠前夜被豎立在學甲慈濟宮裏。

  明末至今,保生大帝在臺灣的分靈廟發展到300多座,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臺南學甲慈濟宮和臺北大龍峒保安宮。1989年,臺灣保生大帝聯誼會第一屆會長周大圍先生率著臺灣數位信徒,從香港轉機到白礁,開創兩岸自1949年分割以來臺灣信徒回鄉祭拜保生大帝的先河,並組織募捐重修白礁祖宮。白礁祖宮為感謝周大圍先生做出的貢獻和血脈之情,在其去世後,專門立一個塑像在宮裏,供後世景仰。

  2008年11月16日,龍海市舉辦了首屆保生大帝文化節,臺灣各地200多家保生大帝廟宇代表,與大陸各地信眾代表上萬人齊集白礁,追思先人,共同弘揚保生大帝文化。近年來,兩岸慈濟文化交流往來日益活躍,每年到白礁慈濟祖宮進香的臺灣朝聖團都有幾十個,而海峽對岸的“上白礁謁祖祭典”也是年年不斷。

  本報記者 陳夢婕

  通訊員 王和春 胡勇欽 李勝武文/圖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