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社會文化的歧義點與落差,也是兩岸青年在互動中磨合,增加民族認同感的重要一步
7月盛夏,兩岸青年交流呈現火熱景象:3日,“兩岸青年志工陜西行”活動在西安啟動;4日,教育部組織的2010年臺灣青少年健美操代表團訓練交流活動在南京啟動;5日,“2010年海峽兩岸青年聯歡節 中醫藥傳統文化研習營”在福州開營;6日,全國臺聯2010年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在北京舉行開營儀式;12日,2010年兩岸大學生研習營暨青年論壇開幕式在北京舉行……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走訪發現,在這些活動中,“80後”臺灣年輕人的身影引人注目,他們已漸漸成為兩岸交流活動中的生力軍。
“以前關於大陸與臺灣的歷史都是聽來的,當我認識越來越多的大陸青年朋友,我想慢慢他們會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會擁有越來越多的共同的社會記憶,到那時大陸就真正與我們密不可分了。”臺灣政治大學“80後”大學生曾國勳説。
“兩岸青年交流工作目前已有相當進展,但需要克服的障礙還有很多。”臺北大學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鄭又平副教授認為,兩岸青年學子的交流應該是兩岸未來和平發展構建過程中的重中之重。在兩岸關係新形勢下,有必要進一步強化。
于互動中磨合
“來參加夏令營之前,臺灣的老師同學告誡我,這可能是‘統戰團’,要做好心理準備,不要起衝突。”臺中男孩曾國勳説,預設的這幾分緊張戒備在和北京的大學生志願者交流時化為烏有,“我們聊天、玩遊戲,發現彼此有很多相似的東西,很快混在一起。”
“兩岸同胞之間經過了幾十年分隔,加上李登輝、陳水扁等人將近20年的意識形態灌輸,現在的臺灣‘80後’世代確實具有一種相對較為獨特的臺灣人的自我認同感,他們對大陸的認識和政治認同與一些大陸的朋友是有所區隔的。要在短時間內把過去他們成長年代裏所接收到的資訊全部歸零,不是容易的事情。”鄭又平説。
鄭又平從2005年起每年參與組織臺灣年輕人來大陸參訪交流,由此接觸的臺灣學生有上千名。他認為,從2000年至今,大陸通過臺聯、海協會、臺盟、宋慶齡基金會以及各個綜合大學等,多管道地推動臺灣大學生赴大陸參訪、交流、聯誼,取得相當大的進展。據他粗略估計,這一系列工作影響的臺灣年輕人不少於10萬人次。
但從整體看,真正踏上大陸土地的臺灣學生還是少數。鄭又平觀察發現,每100個臺灣青年裏,平均只有10至15個曾經有機會去大陸或者接觸大陸的同輩。
[責任編輯: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