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閘蟹的臺灣奇幻漂流
——新華社駐臺記者寶島走基層組稿之七
新華網臺北12月10日電(記者吳濟海 傅雙琪吳煒玲)“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臺灣苗栗縣南莊鄉,鄉民鐘福貴家位於路邊的生態養殖場一派田園風光,與古代詩人朱熹筆下描述的情景一般無二。而在雞鴨鵝遊弋的水塘邊,一些遊客正在餐廳裏大快朵頤,享用的是正宗的“青殼白肚黃毛金爪”大閘蟹。
苗栗是臺灣中部的農業縣,養殖大閘蟹作為新興産業在這裡發展只有短短幾年時間。“秋風響,蟹腳癢。”在臺灣,喜好大閘蟹這一口的饕餮之徒大有人在,有些人甚至每年金秋時節都會專門飛到江蘇陽澄湖一帶大快朵頤。但多年來苦於島內自産不足,進口螃蟹價高,許多民眾難以得享口福。
2011年下半年,苗栗縣向來臺參訪的海協會負責人提出,能否請大陸方面派專家來指導大閘蟹養殖?這一要求很快得到大陸有關方面的積極回應,促成了上海與苗栗的大閘蟹技術合作。
2012年1月起,苗栗縣每年從上海進口蟹苗,“蟹寶寶”從崇明島出水,一路“坐”飛機輾轉抵達苗栗。上海海洋大學則派出專家組到苗栗推廣生態養蟹技術。該校王武、成永旭、王春等教授每年來三四次,一次一個月。他們根據當地氣候、水質等條件,“手把手”地指導當地養殖戶如何種植水草、調節水質等。“教授來了後,每天跟養殖戶在一起,現在他們跟蟹農的關係比我還熟悉。”苗栗縣政府農業處副處長陳樹義説。
站在自家共計近7.5畝大的三個養殖池旁,60歲的苗栗黃金大閘蟹養殖場老闆陳雲涌講起養蟹經歷,滿臉興奮。
“第一年養得很差,蟹都比較小。”2012年開始養殖大閘蟹的他回憶説,究其原因,除了自己沒經驗,最關鍵的是“沒有聽教授的話,按照自己的想法養”。
從第二年開始,陳雲涌認真聽從專家指導進行養殖,有疑惑及時請教。“現在養殖經驗基本成熟了,需要學習行銷了。”他笑著説,今年他們家大概産出3500隻大閘蟹,純收入將達50萬元(新台幣,下同)。
“苗栗大閘蟹完全內銷臺灣市場,供不應求。”陳樹義告訴記者,4年來苗栗自上海進口蟹苗累計逾200萬隻,全縣現有養蟹企業75戶,養殖面積超過32公頃。今年全縣大閘蟹産量將達約15萬隻,産值約4500萬元。
更重要的是,大閘蟹養殖業還帶動了休閒觀光産業發展,附加價值巨大。陳樹義説:“很多外縣市的消費者來吃蟹,他們會在苗栗住宿、泡溫泉、購買其他農産品,這可以帶動一兩億元的附加産業值。”
“今年大閘蟹可産出4000隻左右,這兩個月通過賣蟹,收入已經有一兩百萬元了。”鐘福貴高興地説,每到週末,外地遊客來他的餐廳吃蟹,還在養殖場野營、燒烤等,給他帶來了不少額外收入。
身為苗栗縣議員的他認為,發展大閘蟹産業,為當地農民帶來了好收成。“如果這些田空著,只能領取一些休耕補助,比發展大閘蟹的收入低很多。”
如今,苗栗大閘蟹“橫行”島內許多餐廳。以料理聞名的臺灣雲朗觀光集團今年首次在臺北君品、苗栗兆品等高檔酒店推出相關料理。集團公共事務處人員介紹説,從今年銷售看,消費者反饋良好,未來集團會採取季節限定的方式考慮在旗下其他7家酒店也推出。而在苗栗縣的樣板效應下,宜蘭、花蓮、桃園等縣市也開始養殖大閘蟹。
作為臺灣第一個“吃螃蟹”的縣市,苗栗縣繼續做大兩岸“蟹文章”。縣裏每年組織養殖戶去上海、湖北等地交流,2013年以來,連續參加在滬舉行的“王寶和杯全國河蟹大賽”,屢獲佳績。今年,他們獲得了三座“金蟹獎”和“最佳口感獎”。有業內人士甚至認為,從一些標準來評判,苗栗大閘蟹已可媲美陽澄湖大閘蟹。
記者準備離開南莊鄉時,離鐘福貴家養殖場的不遠處,一架挖掘機正在緊張作業,不斷將水田中間泥土推向周邊。縣府農業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是在挖養殖水塘,主人應該是要趕在明年1月引入蟹苗前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