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低價“迷失” 推進轉型升級
■ 本報記者 張譙星
一場不同尋常的會議,讓初到海南的臺灣現代農業交流團代表印象深刻。實實在在的互動交流、頭腦風暴和學習研討,並且成為交流團後續考察瓊島的指針,雙方都收穫頗豐。
今天,在海口舉行的兩岸農業轉型升級座談會上,專家們暢所欲言,共謀瓊臺農業合作新發展。
25年合作歷經三階段
瓊臺農業合作開創了兩岸農業合作的先河。座談會上,來自臺灣農會的代表與我省農業廳、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等相關領域專家共同梳理回顧了瓊臺農業合作25年的歷史。與會代表一致認為,瓊臺農業合作主要是通過産業化來表現,這是核心內容和最根本的特點。
早在1988年,海南省便成立了第一家臺資農業企業。之後,臺商到海南投資開發日益增多,農業領域成為瓊臺經濟牽手合作的先行者和“領頭羊”。至去年底,海南共引進臺資農業企業670多家,實際投資4億多美元,大大改變了海南傳統的農業結構和生産方式,對海南現代農業發展起到了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
“瓊臺農業合作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省臺辦主任劉耿説,1988年至1998年是基礎階段,臺商投資農業普遍規模較小,多以引進臺灣種苗在海南試種試養為主;1999年至2011年為農業合作實驗區階段,以吸引臺灣大型農産品加工運銷企業為重點,推進瓊臺農業産業化工程建設;2012年至今是轉型升級的新階段,以省委、省政府設立澄邁瓊臺交流合作基地為契機,瓊臺農業合作呈現出全方位、多渠道、深層次的合作發展新趨勢。
因地制宜轉型升級
在瓊投資置業20多年的臺商劉文斌在座談會上提出:“所有想到海南投資的臺商都要走出誤區,不能迷失在‘低成本、低地價’中。”
劉文斌不僅是“資深”臺商,而且還是臺灣屏東科技大學農園係的助理教授,多年來一直專注于海南農業領域。他起身面向臺灣交流團代表鄭重地説:“20多年前,這裡工人的日工資只有12塊,但現在勞務工資成本已經與臺灣十分接近。我們應該因地制宜,多多關注高效益的熱帶農作物。”
這一席話獲得了臺商們的共鳴。將上島咖啡帶上瓊島的臺商江裕昌頻頻點頭:“現在瓊臺農業合作進入全新時期,要投資就要有組織、有架構,多了解這裡的情況,儘量少一些單兵作戰。”
臺商們看重的是海南優越的自然環境以及快速發展勢頭,而海南需要的是臺灣的新品種、新理念、新模式。
省臺商協會會長黃益豐表示,這就是合作共贏的基礎。瓊臺農業合作應該從傳統的農業種養,轉向大力發展熱帶現代特色農業,多借鑒臺灣精緻農業和休閒農業發展模式,推動瓊臺農業合作轉型升級。
樹立瓊臺農業合作新品牌
什麼樣的産品是海南以及大陸市場目前和未來需要的?兩岸專家認為,這是瓊臺農業合作轉型升級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不能再賤賣海南這麼好的農産品了,要走出只專注于熱帶蔬果初級生産的‘迷失’。”劉文斌形象地説,“看的要比吃的更值錢”,發展休閒農業大有可為。臺灣臺東縣有個“米”文化産業園,在出産優質大米的同時,還形成了一條“看米、吃米、玩米”的産業鏈。普通的大米衍生出文化周邊産業,經濟效益成倍增長。“海南農業還要儘快引進生物科技,提高農業生産、加工的效益。”
臺商林文定認為,臺灣精緻農業成功之處在於品質改造、農産品深加工和農業機械化,這也是海南農業需要學習的領域。專家們表示,瓊臺農業合作還可以向生物能源等領域延伸,適應國際旅遊島建設的新形勢。
走出迷失,樹立瓊臺農業合作新品牌,這是兩岸的共同心聲。
結束了一上午的交流研討,臺灣交流團代表開始了4天的考察之旅。團長何存秀表示,高雄、嘉義等地很多代表心中已經形成了投資海南的初步設想,希望這次考察能成為投資前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