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語言學者探討漢字繁簡之辯 觀點産生共鳴

2010年08月04日 09:05:00來源:中國新聞網

  正在臺北舉行的第15屆中國現代化學術研討會上,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曾良和淡江大學教授傅錫壬驚訝發現,他們各自“簡體字有歷史傳承,有民間基礎”、“教學應‘由繁入簡’,書寫則‘繁簡由之’”的觀點從對岸學者那裏得到共鳴。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和臺灣財團法人促進中國現代化學術研究基金會連續2天舉行的學術研討會,將近年在兩岸常引發爭論的漢字繁簡之辯列作一大討論議題,匯集臺北、廈門、北京多位語言學者進行討論。

  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曾良指,“簡體字在1949年以後在大陸出現、通行”的觀點,是一種誤解。他説,簡體字有歷史傳承,有民間基礎。“今天大陸使用的簡體字絕大多數在古籍中出現過,並在民間長期流行;古籍原始資料如敦煌卷子斯3872《維摩詰經講經文》中,夾雜‘門’、‘誡’、‘準’、‘個’等簡體字,與今日簡體寫法相同。”

  臺灣學者、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教授金榮華在其提交大會的論文中寫到,漢字在唐朝楷化以後,當時敦煌寫本裏就出現了不少繁體字以外的寫法,有的是簡化,有的是繁化,但簡化是主流。

  金榮華分析,宋元時,通俗文學刻本因市民階層興起而興盛,書寫簡體字更多了;明清以降,簡體字傳承不息。“這個現象顯示,千餘年中國社會上的漢字使用,官方和士大夫階層固然絕對以正字或繁體字為準,民間則比較沒有拘束,簡體字約定俗成,生生不息。”

 更多特別推薦   新聞排行  地方快訊

[責任編輯:石宏]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