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産業外移加劇全球競爭

時間:2011-04-27 11:09   來源:大眾日報

  ●專家觀點:巨震、海嘯與核泄漏併發,日本企業首次面臨母國的“國家風險”。面對“國家風險”和“産業危機”,日本企業加速産業外移,規避“國家風險”。他們在確保市場份額的同時,搶佔戰略競爭前沿、控制國際産業中樞,引發全球貿易投資競爭進一步加劇。

  “311巨震”後,核泄漏事故愈演愈烈,不斷升級,日本固有矛盾激化,“國家風險”陡增,戰略産業加速外移,引發國際産業格局異動,內外投資競爭更趨激烈。

  “國家風險”誘發産業危機

  “國家風險”一般指投資對象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等非市場風險,在國際投資戰略中常被視為首要風險。巨震、海嘯與核泄併發,重創日本生産體系、電力體系和物流體系,供應鏈斷鏈,經營環境惡化,日本企業首次面臨母國的“國家風險”。4月12日,日本政府單方將核泄事故升至7級,與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平級,潛在威脅愈加不明。而在危機處理中,民主黨政府應對乏力、資訊不明,未能形成舉國合力,在核泄漏問題上與東電公司相互推諉責任,激化固有矛盾,致使災害演變為“複合危機”。

  此次地震發生在日本製造業的心臟區域,重創其核心産業聚集地,掌握尖端技術、控制全球市場份額的跨國企業停産,供應鏈短路,日本製造失色。如佔全球鋰電池負極材料40%份額的日立化成工業因廠房、設備受損停産,電力不足,品質難保,復舊計劃難定。儘管豐田、日産、本田等制定了復産計劃,但在11月前很難全面開工,零部件短缺長期化,生産、銷售、出口全面萎縮。4月13日,日本內閣府發表4月的“月例經濟報告”,6個月來首次向下修正了景氣判斷,同時發表的企業、家庭景況感指標也呈歷史最大下滑。

  而東電公司公佈的核泄漏危機處理時間表顯示,僅低溫冷卻過程就需6-9個月;反應堆解體、核電站廠房拆除,至少需要10-20年。面對核泄漏公害,民主黨政府的應對措施缺乏章法,社會恐核陰霾加重,災後重建缺乏政治支撐。

  日企加速戰略轉移

  面對“國家風險”和“産業危機”,日本企業産業外移,並表現出三種形態:一是規避國內風險,擴張海外産能,確保世界市場份額。震後,日本企業快速尋找海外供應商和生産代理企業,加速産能外移。如日産汽車率先在泰國擴大産量,借鄰國戰略,確保市場份額。二是瞄準新興市場,強化海外戰略合作,確保競爭優勢。震後,日本企業在尖端技術領域加大海外投入,通過設備、技術入股,確保領先地位。3月底,三菱重工決定將長崎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的6條生産線中的5條轉入臺灣“宇通光能”,技術控股30%,擬明年擴張産能一倍,對抗中美競爭。三是瞄準戰略技術前沿,直取尖端技術。日本著名的技術仲介商奧力克斯,瞄準中科院下屬的百家高新技術企業,通過技術合作、技術嫁接等方式,搶佔新興國環保、新材料和新能源技術市場。近日,三菱化學、住友化學等11家巨型企業與日本産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共建攻關組,聯合開發有機電子發光材料(EL),擬在海外直接投産,擠壓韓、臺企業,確保技術主導地位。

  全球産業格局趨變

  自上世紀90年代經濟泡沫崩潰後,日本企業大搞國際戰略擴張,海外産能超過50%,海外利潤逾30%。震後,日本企業加速核心産業轉移,突出全球産業分工體系重建,激起競爭對手爭奪。一是美歐加大戰略産業投資,力爭全球産業中樞地位。日本企業的技術源頭多在美國,震後,美國英特爾、科斯、微軟以及通用汽車、通用電氣等戰略企業加大戰略投入,決意奪回産業制高點。二是韓、臺企業全面調整産業結構,擴張研發投資,緊追産業前沿,力圖戰略升級。如震後,浦項制鐵快速增産特鋼,填補日本供給不足。4月11日,韓“全國經濟人聯合會”公佈600家大企業戰略投資計劃,強攻戰略技術制高點,擴張尖端技術研發和海外資源開發投資。三是越南、印尼等積極放鬆管制,調整招商引資政策,吸引日企轉移,參與地區産業分工重建。

  震後,日本産業外移,既是以往海外擴張戰略的延續,更突出了規避“國家風險”的新特徵,其確保市場份額、搶佔戰略競爭前沿、控制國際産業中樞地位的意圖未變,恐引起全球産業格局加速重組,全球貿易投資競爭進一步加劇。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