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通貨膨脹壓力、資産泡沫、隱約出現的資本流動逆轉等不確定因素下,中國外貿在今年1月仍然交出了一份相當輝煌的答卷:進出口總值2950 .1億美元,同比增長43.9%;其中出口1507 .3億美元,同比增長37 .7%;進口1442 .8億美元,同比增長51%;貿易順差64.5億美元,同比減少53.5%。
上述貿易數據意味著什麼?強勁增長的出口首先意味著中國産業、中國外貿的競爭力仍然強勁,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沒有動搖。不錯,中國出口産業曾高度依賴於價格競爭策略和廉價勞動力“優勢”,而目前的中國正在經歷大幅度成本上升,去年的加薪潮就曾讓國內外商界不少人驚呼中國廉價勞動力“優勢”不再,由於我國正努力改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勞動收入份額,讓更廣大的國民更公平地分享發展成果,而且集中于努力在一次分配環節改善收入分配格局,中國勞動力成本明顯上升的態勢將持續下去,國內外都有一些人據此看空中國産業和出口前景,而唱多印度、越南等後發國家。但中國不應也不可能永遠安於依賴廉價要素成本賺取一點可憐利潤,中國在人力資源、産業配套、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優勢是印度、越南等力圖趕超中國者在可預見的未來無法趕上的,數倍乃至數十倍于後發國家的國內市場更賦予中國強大的大國優勢。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沿海成熟産業的轉移將更多地轉向中國內地而不是海外後發國家,中國産業升級又將為中國創造更多、增值率更高的優勢産業,今年1月中國出口的高增長就是一個預示。
其次,增長的出口還意味著我國貿易夥伴的經濟形勢總體上正趨向改善,正是這種改善增強了他們的進口需求和支付能力。儘管2月份的春節長假必然促使出口企業趕在節前加班加點生産出口,但假如單有這一春節效應而沒有貿易夥伴需求的增長,仍不足以造就如此高增長的出口。
第三,中國貿易結構仍在繼續改善,突出的表現就是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速高於總體。1月份一般貿易進出口1597.5億美元,增長49.9%,高出同期全國進出口增速6個百分點;其中出口748.9億美元,增長44.1%,高於出口總額增幅(37.7%)6.4個百分點之多。
此外,毫無疑問,在“全球經濟失衡”話題已經熱炒數年的背景下,中國貿易差額的變動分外引人注目;今年1月我國貿易順差64.5億美元,同比銳減53.5%之多,更會引起廣泛關注。由於我國貿易順差減少是在出口繼續高增長的同時發生的,它並不會給我們的宏觀經濟穩定性帶來危險,而是有助於我們的經濟外部平衡。
從東南亞、澳大利亞、加拿大到巴西,中國通過自己旺盛的進口需求拉動了全世界許多國家的經濟,以至於在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德國,輿論稱去年奇跡般的經濟復蘇本質上是“中國製造”的。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還會越來越多地進口,對越來越多的國家發揮這種拉動經濟的作用。投桃報李,其他國家是否也該對中國人員、商品和資本給予更公正的待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