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規劃 期待更有品質的增長

時間:2010-10-19 09:31   來源:中證報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為“十二五”規劃破題定調。中國證券報認為,未來五年,我國很可能將迎來新一輪經濟景氣週期,在總量增長以及諸多結構調整的過程中,中國經濟將沿著更包容、更可持續的道路闊步前行。

    “十一五”即將收官,經濟社會發展碩果纍纍。初步預計,2006-2010年,我國經濟增長和物價漲幅將分別達到11%和3%左右,經濟總量和出口分別躍居世界第二和第一,城鎮就業、資源利用、人口收入等“十一五”提出的各項目標有望全面實現。國際經濟風雲變幻,“中國貢獻”引人矚目。積極孕育新一輪復蘇,保持張弛適度的財政貨幣政策,合理管理通脹預期等政策基調,將延伸至“十二五”期間尤其是明後兩年。

    展望“十二五”,在繼續保持較高經濟增速的同時,與“十一五”相比,經濟社會發展有望閃現新的亮點。

    首先,從增長動力來看,“十二五”期間,支撐我國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動力不會改變,城鎮化有望成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工業化的推進重點將由前期的規模擴張轉向品質提升。

    城鎮化、工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支撐著我國經濟較快發展。“十一五”期間,我國第二産業平均每年拉動GDP超過5個百分點,工業GDP佔比達到50%左右,後者已達到歷史以及國際高位。與工業化相比,我國城鎮化速度較為滯後。2009年我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46.6%,“十二五”期間我國城市化率有望每年提高1-2個百分點,由此帶動居民消費、基建以及房地産投資的有力增長。

    其次,從需求結構看,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消費被置於經濟增長拉動因素的“首位”,顯示政府對於擴大內需尤其是提振消費的重視。

    中國證券報認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我國出口曾連續七年年均增長20%以上,每年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2-3個百分點。如今世界經濟初步擺脫了蕭條威脅,但未來外需仍存在一定不確定性。內需方面,“十二五”期間固定資本形成的經濟貢獻可能減少。在2002-2009年的上一輪經濟景氣週期中,我國進入一輪基建投資和基礎産業建設的高峰期,再經過近兩年的“4萬億投資”,電信、公路、鋼鐵、化工等行業已經或正走過投資快速增長期。對於仍處於投資高峰期的城市設施、水利、鐵路等行業,也可能在“十二五”中後期出現投資增速下滑。而從消費來看,我國最終消費率由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67%左右下降到2008年的48.6%,提振消費大有潛力可挖,這將成為相當一段時間我國的重要政策方向。

    從歷年經濟運作來看,不同的經濟增速將帶來不同的投資和消費率組合,經濟高增長往往伴隨著高投資。如果期望“十二五”期間提升消費率3-5個百分點,那麼在經濟增速超過10%甚至更高的情況下,目標實現難度將大大增加。這也從側面表明,“十二五”並不一定需要過高的經濟增速,提高經濟品質和包容性的意義更加凸顯。

    再次,從産業結構來看,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改造提升製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發展服務業。

    本著“從大到強”的思路,未來五年製造業將努力提高附加值和技術含量。節能環保、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等新興産業佔GDP比重可能明顯提高。在國家政策支援以及城鎮化推進的帶動下,“十二五”時期服務業有望加快增長,尤其是金融、資訊、流通等生産性服務業以及文教旅遊等滿足精神消費的産業,將迎來新的機遇。

    “十一五”在取得輝煌成績的同時,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如經濟增長“粗放”特點未根本扭轉,投資和消費比例失衡現象仍然存在,高耗能産業投資增長偏快等。中國證券報認為,這些問題有些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必需代價,有些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階段性問題,有些則是體制不順和制度不完善帶來的。“十二五”期間,公共服務、收入分配以及財政金融等方面均有望迎來更有力度的改革。

編輯:胡珊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