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到2012年將是我國新聞出版産業大發展的階段。”中國出版集團公司總裁聶震寧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未來我國新聞出版産業發展空間巨大。據了解,該集團旗下的股份有限公司有望在8月正式掛牌成立,預計年內登陸A股市場。
總産出超過萬億元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日前發佈的《2009年新聞出版産業分析報告》顯示,新聞出版産業已經成為我國文化産業規模最大的細分産業,總産出超過萬億元。新聞出版總署出版産業發展司司長范衛平表示,接下來將繼續推進體制改革,鼓勵更多新聞出版企業上市,借助資本的力量,推動産業結構調整,實現進一步升級發展。
分析人士認為,體制改革一直走在前列的新聞出版産業有望在後期的發展中贏得先機,通過上市融資、兼併重組等方式,更好地利用資本力量,加快産業結構調整,實現快速升級發展。
“不僅‘長三角’和‘珠三角’等産業帶會涌現更多上市企業,中西部的發展空間也十分巨大,而傳統的新聞出版産業受到技術的帶動會出現數字出版等新一輪增長點。”銀河證券傳媒行業分析師許耀文表示,新聞出版産業未來前景依然樂觀。
體制改革先行
“資本在任何一個産業發展過程中都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中央財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執行院長魏鵬舉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文化産業要做大做強,必須充分發揮資本的力量。
不過在文化體制實行改革之前,非公資本一直苦於無法進入。“以前,雖然我們也很看好文化産業的發展,但覺得風險太大,進不去也不敢進去。”一位文化産業投資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文化體制改革對文化産業和資本自身來説都是雙贏。
去年,新聞出版總署出臺《關於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其中不僅勾畫了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還明確提出民營資本將被吸納參與出版行業融資。這被視為出版業改革的最大突破之一。
日前發佈的《2009年新聞出版産業分析報告》顯示,非公有企業(排除國有全資、國有控股和集體企業)佔有的資産總額、實現的增加值、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在印刷複製企業中已分別佔到82.3%、83.2%、84.1%和84.7%,在出版物發行企業中已分別佔到69.0%、76.2%、69.3%和80.5%。
范衛平指出,體制改革是第一步,先由事業單位轉變成公司制,形成股份制然後上市。“上市對新聞出版企業而言,一方面可以獲得企業發展所需的資金,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新聞出版企業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這兩點對實現新聞出版産業發展的各項目標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范衛平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據了解,下一步新聞總署將繼續制定出臺有關政策,對新聞出版企業上市融資進行規範,並做好有關服務工作。
“上市之後,我們將會利用資本平臺進行更多的跨區域合作。”聶震寧此前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出版資本的聯合,企業的兼併重組將是必然趨勢。“我們將以出版資源為考慮點,出版物市場為方向,通過資本平臺運作,促進戰略重組。”
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傑此前表示,2010年是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決勝之年。不僅出版領域改制將繼續深入推進,非時政類報刊的轉制工作也將正式啟動。按照部署,今年底前將完成中央和中央各部門各單位首批經營性報刊的轉制工作。
數字出版空間巨大
除了傳統新聞出版企業借助資本市場的“合縱連橫”外,數字出版等新增長點的出現,將進一步助推新聞出版産業的結構升級。
報告顯示,2009年數字出版總體經濟規模超過圖書出版,799.4億元的總産出佔到全行業總産出的7.5%,營業收入佔全行業營業收入的7.7%,均位居第三;而手機出版和網路遊戲兩項合計,佔到整個數字出版的營業收入的43.9%。
“數字出版的發展可以説是一大亮點,這也意味著産業轉型成效初顯。”范衛平表示,就電子書領域而言,今年銷量就有望達到300萬台,産業規模將達到60億-70億元。
分析人士認為,從當前發展階段來看,我國正處於傳統出版與數字化出版相結合、相促進的轉型期。目前數字出版、手機出版等為代表的新興産業發展勢頭已超過傳統産業,新聞出版業的總體格局在技術進步的帶動下已發生初步改變。
事實上,“嗅覺”敏銳的VC、PE投資機構早已在新聞出版産業提前佈局。根據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去年,就有達晨創投、湖南湘投等5家創投機構聯合投資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案例出現。
“我曾考察過一家傳統出版機構,非常重視網路的推廣和銷售,既不是完全的技術公司,也不是傳統公司,但每年業績能增長50%以上,這就是傳統産業嫁接新興消費模式的成功案例,投資價值凸顯。”乾龍創投合夥人查立表示,今年電子閱讀、數字出版領域將隨著國家政策的變化而迸發出商業價值。
另一方面,資本的聚集也為産業發展帶來新的動力。業內人士指出,技術的投入和內容的購買是數字出版發展過程中的兩大關鍵,而這兩方面對資金的需求都比較大。聶震寧表示,此次上市引進的戰略投資者中有一家就涉及數字出版領域,而這也是集團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
“在國家調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宏觀背景下,文化産業環保、可持續增長的優勢將會使其獲得新的發展機遇,同時從産業自身來看,更應抓住機會,順勢進行産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為下一步的發展做好準備。”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