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檢測認證“九龍治水” 中國出臺新政破解難題

時間:2010-03-09 09:15   來源:新華網

  一直打綠色、健康、生態農産品之牌的中國海南省,最近鬧出“毒豇豆事件”。讓消費者高看一眼的有機食品被媒體揭穿名不副實,百姓的期望為何一再落空?兩會期間,一些人大代表提出,食品檢測認證“短腿”已經成為影響中國食品品質的一大隱患。

  今年1月以來,海南豇豆在武漢連續三次被檢測出含有禁用農藥水胺硫磷,上海、廣州等地也相繼查出“有毒豇豆”,造成海南豇豆大量滯銷,在市場上已經形成了海南豇豆不能吃、甚至豇豆不能吃的恐慌心理。

  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昌元解釋説,海南農産品一直是以綠色、健康、生態的産品為主,海南出口歐美的海産品很多都是免檢的,但金無足赤,難免會出現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情況。

  記者對“毒豇豆”事件進行調查發現,事發原産地英州鎮是陵水縣的豇豆集散地,但目前全鎮只有1個檢測服務站、3名檢測員,不可能做到定點定人檢測,只能是抽樣檢測。

  海南省農業廳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處處長邢詒鐵説,更主要的是,在整個出島環節中並沒有要求對豇豆一一進行檢測。豇豆平均兩天一摘,又值購銷旺季,個別收購商直接到田間收購,容易出現漏檢情況。此外,由於檢測部門沒有處罰權,就算檢測出不合格産品,也不能採取就地銷毀措施。

  一些人大代表認為,食品檢測是進、出市場的最後一關,可是在一些地方或有或無,形同虛設,暴露了食品檢測存在“短腿”。

  “同樣讓百姓寄予厚望的有機食品,也時常讓人大跌眼鏡。”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承德市副市長丁萬明説,由於有機食品在生産和加工過程中絕對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物質,因此被認為是非常安全、高檔次的食品。但現實中,有機食品出現了一些問題。

  丁萬明代表説,問題主要有:在生産環節,一些單位並未完全按照有機食品生産規程進行生産,存在以次充好的問題;在認證環節,缺乏按有關規範嚴格把關,有的認證單位不按照相關標準和程式進行認證,而是做表面文章,只是收錢發證了事;在流通環節,有機食品標誌使用不規範,認證機構、使用單位、有效期限等關鍵資訊標注不全的問題比較普遍。

  有機食品是如何通過檢測認證打上標簽的?丁萬明代表説,當前中國有27家有機食品檢測認證機構,由於其在成立之初隸屬於不同的設立部門和管理主體,近些年雖然隨著體制理順都應隸屬於國家認監委管理,但實際上處於各方面軟約束的狀態。目前由於中國沒有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導致各級政府還沒有管理有機食品的體系和人員。

  對於如何提高有機食品的“含金量”,丁萬明代表説,中國政府有必要儘快修訂有機食品生産認證管理辦法,從法律上明確有機食品的生産標準、認證資質、認證程式、標誌使用和法律責任等問題,完善對認證機構的監管措施和行業自律制度,依法取締不負責任的認證機構。

  防堵食品安全監管漏洞刻不容緩。全國人大代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部長呂薇説,目前中國雖然建立了由質檢、工商、食藥監、醫療衛生等部門組成的食品監督體系,但上述部門的工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程式化,檢查之前事先通知,或者讓商家主動送檢,這種做法難以檢出問題。

  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癥結在於“九龍治水”的管理體制。這一痼疾已見解決的希望:前不久,由3位副總理和15位部長組成的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正式設立,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得到極大凸顯。

  恰在8日,中國政府網播發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今年食品安全整頓工作安排,將在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框架下,建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制度,制定並實施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

  該安排説,今年要完善食品安全標準,制(修)訂食品中農藥殘留、有毒有害污染物、致病微生物、真菌毒素限量標準。

  呂薇代表説,食品安全問題成為兩會熱議的話題,國務院的安排事實上也是對社會關切的積極回應,表明瞭政府決心。“可以預見,一場整治風暴即將展開。”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