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移動當前已經獨佔移動市場70%以上的份額,強大的規模效應已經使其逼近壟斷臨界點。在這種情況下,中移動在手機資費定價中的話語權遠大於其他運營商,其規模優勢可以保證價格不斷下降,這對移動市場新進入者構成致命威脅。而價格管制“只管上限,不管下限”的前提更使中移動價格優勢不斷凸顯。
重組後價格戰開始抬頭
電信重組正在成為新一輪電信資費大戰的“藥引”。自5月24日,國家公佈電信重組方案以後,北京的移動資費隨即下降。據悉,中國移動旗下的神州行品牌在北京推出新的短信套餐,新的套餐資費相比原來的套餐最大降幅高達44%。資費調整使短信費用大為降低。調整前,神州行短信資費為移動網內0.15元每條,網外0.20元每條;調整後的新資費套餐分為兩檔:10元發送100條、15元發送180條短信,且套餐內不區分網內網外,超出套餐額度按照原標準資費計算。
此前,中國移動在上海已經開始了漫遊資費的下調。標準資費方案客戶漫遊費主叫每分鐘0.6元,被叫每分鐘0.4元,調整包括標準全球通、標準全球通本地被叫全免計劃、全球通易達卡、神州行易通卡用戶。
但是,這種降價有時候有些變味。中國移動日前在上海推出一項預存話費低價購機活動,用戶在5月31日前,只需預存288元,承諾每月最低消費16元及18個月在網,即可優惠購買手機,其中LG某機型的手機購買價格甚至低至10元。
應當説運營商降價不可謂不大力,但是這樣的大力度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目的呢?有分析人士指出,這是運營商為控制用戶的慣有伎倆,用戶為得到低價購買新手機的實惠,就必須成為某一運營商的用戶,並保證了18個月的在網時間,這實際上就阻止了用戶遷往其他運營商旗下的可能,由於中移動具有相當大的成本優勢,因此多采取此類措施搶奪用戶。
有效競爭和無序競爭的爭奪
電信行業的資費降低既可能是由於生産效率提高和規模經濟效應而産生的成本下降帶來的;也可能是經營者為追求控制權最大化,追求短期業績最大化,甚至排擠競爭對手實現市場壟斷而採取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