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大陸培育年輕新村官值得臺灣學習

時間:2009-10-09 09:5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0月9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9日刊出淡江大學學者陳建甫的文章説,當大陸透過制度化手段,增強機關公務員的基層實踐經驗,為農村和基層有計劃地招募、培育地方年輕村官時,臺灣又做了些什麼?八八水災凸顯臺灣基層社會資本匱乏與自治能力不足,期待當局也能夠透過制度化,增強機關公務員的基層實踐經驗,為農村和基層有計劃地招募、培育更多屬於臺灣的“新村官”,而非“三門幹部”或只會考高考的官員,返鄉為民眾服務。

  文章摘編如下:

  當舉世關注新中國六十週年國慶閱兵,討論中國是否和平崛起之際,大陸媒體以專欄揭露方式,報道在閱兵預備役方隊中,幾位年輕“村官”的故事,並彰顯這幾年鼓勵高校畢業生投入農村建設的成果。

  在大陸,“村官”並不是真正的官,通常是指在村民或居民自治組織推選出來的管理者。根據大陸民政部2009年第二季度最新統計顯示,大陸有60萬個村委會和8.4萬個居民自治委員會。絕大多數村委會和居委會主任都沒有公務員身份,當他們換屆或任期滿後,就跟農民或普通老百姓沒有差別。

  為了解決農村問題,以及徹底解決農村幹部人才弱化的問題,在“服務新農村建設規劃”裏,除了支薪來積極鼓勵高校畢業生投入農村工作外,更積極從制度面,來給基層幹部一個向上發展的管道、一個安心工作的環境,希望把農村的“根”——地方精英給留下。

  到農村當村官,對一胎化社會裏能進入高校就讀的天之驕子而言,似乎是一件“荒唐”的事。但是,在面對如今國際金融危機與就業環境下,有8019名大學生報名競爭蘇州市220名村官,場面絲毫不亞於公務員報名。在國際金融風暴下,蘇州村黨總支書記年薪十五萬,其他村官平均工資為八、九萬,村會計的年收入也在十萬以上,即使被視為艱苦鍛鍊崗位的村官,蘇北地區村官的年薪也還有五、六萬元。

  不像所謂“三門幹部”(出了家門進校門,出了校門再進機關門),村官除了須具備理論背景與文化素質外,更希望能夠培養出臺上能演講,臺下能談心;能出國招商引資,也善走街、串戶、排解民怨、爭取民心的能力。相較于傳統農村的村官體制,這批新村官無疑為大陸農村政治投下一顆震撼彈。

  從越來越多的省份或地方徵選村官、越來越熱絡的大陸村官論壇,年輕的村官正在以一股熱情、理想與具體的行動在改變傳統的農村政治。不管是農業技術、公共衛生、肥料、土地、稅負等中央政策宣導時,或者只是簡單的串門子、排解糾紛、建立與地方的人際關係,這一批新村官正逐漸在由下到上,透過地方選舉,緩慢推動中國地方的民主進程。

  當大陸政府透過制度化手段,增強機關公務員的基層實踐經驗,為農村和基層有計劃地招募、培育地方年輕村官時,臺灣又做了些什麼?

  在八八水災後,看到年輕人的熱情與行動力,紛紛投入災區救援的工作外,我們發現“地方”政府(特別是鄉鎮政府)與地方精英,根本沒有能力應付突發事件,也無法承擔隨後的災後重建任務。災後重建工作再度凸顯地方社會資本匱乏與自治能力的不足。在資源長期被地方派系把持下,在外的年輕精英不願意回鄉,即使回鄉服務,也苦無機會出頭的惡性迴圈下,讓鄉村治理幾乎淪為政黨政治下的犧牲者。

  在臺灣新“直轄”市成立後,鄉鎮政府將漸轉型為官派“地方”首長政府。地方派系掌握政治資源的力道勢必將逐漸降低。筆者熱切期待臺灣“政府”也能夠透過制度化,增強機關公務員的基層實踐經驗,為農村和基層有計劃地招募、培育更多屬於臺灣的“新村官”,而非“三門幹部”或只會考高考的官員,返鄉為民眾服務。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