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品種繁多 手握閒錢咋投資

2012-06-08 09:38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范樂

  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百姓手裏的閒錢多了,如何讓手裏的錢保值甚至增值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面對紛繁複雜的投資方式,銀行理財産品憑藉銀行信譽擔保、高於銀行存款的收益等優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追捧。

  但由於理財知識匱乏等原因,一些消費者也由此掉入理財産品的陷阱。怎樣做到理性投資,理財市場如何完善等問題備受關注。

  理財産品讓人眼花繚亂百姓直呼“摸不著頭腦”

  記者採訪時發現,儘管近期出現了投資者購買外資銀行理財産品巨虧的案例,民眾對國內銀行理財産品的關注度依然不減。

  普益財富監測數據顯示,上周(5月26日-6月1日)41家銀行共發行了319款理財産品,較之前一週增加10款。中國銀行、工商銀行、浦發銀行和華夏銀行的發行量居前,發行數均在20款(含)以上。319款理財産品中,保本和保證收益型理財産品118款,市場佔比為36.99%;非保本型理財産品201款,市場佔比為63.01%。

  如此繁多的銀行理財産品不免讓人眼花繚亂,很多人尤其是理財知識相對薄弱的人群深感“摸不著頭腦”。長春市民張建業説“現在各家銀行都推出各種各樣的理財産品,聽上去回報都挺高,不知道該如何選擇。”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各家銀行發行的組合類理財産品中,産品資訊的披露差距較大。當記者問及資金投向時,不少銀行客戶經理都表示主要是用於國債、政策性金融債、企業債以及其他風險較低的投資渠道,甚至有的銀行客戶經理説不清資金投向。

  一位銀行理財師私下對記者透露,由於銀行沒有對資金投向作明確説明,獲得高額利潤的時候銀行可以拿出很少的利潤給投資人,虧損時銀行可以説投資失誤,讓投資人承擔風險。

  多重因素致理財市場亂象監管力度待提高

  吉林財經大學校長宋冬林教授表示,投資者對於風險的認知程度還有一定差距,很多人在沒有全面了解産品的情況下盲目購買,掉入陷阱。

  “有些百姓的投資理財觀念還不成熟,實際上投資就有風險,賺錢和賠錢都可能出現。”宋冬林説。

  為了吸收存款和完成業績任務,銀行理財産品的收益率被不斷抬高。然而記者調查發現,銀行所宣傳的“高收益率”並不等同於最終實際的投資收益率。

  如果年化收益率為5.5%,10萬元本金7天期限,最終收益為100000元5.5%365天7天期限=105.4元,要是除去各種“手續費”,其實際收益就更低了。

  “投資者不僅要注意預期收益與實際收益的差別,也要考慮到流動性等風險因素。”光大銀行長春分行零售業務部的蘆薇説。

  有專家表示,我國理財市場興起時間不長,部分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為拉攏更多客戶從而提高自身收入,在推薦理財産品時刻意回避風險。

  “要詳細了解客戶需求,風險要讓客戶充分了解。當理財經理沒有個人利益的驅使,與客戶需求的聯繫也會更緊密。”中國銀行吉林省分行營業部財富經理劉妍説。

  2011年中國銀監會發佈了《商業銀行理財産品銷售管理辦法》,對銀行在銷售理財産品中的行為進行規範《辦法》規定,理財産品宣傳材料應當在醒目位置提示客戶“理財非存款、産品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專家認為,儘管新的理財産品管理辦法對很多運作程式作出規範,但對於銀行理財産品的監管力度還有待提高。

  強化風險意識理性投資

  針對如何規避購買理財産品過程中的風險,業內專家建議,投資者要清楚什麼樣的理財産品是適合自己的,購買以後會産生怎樣的效果,以及各種類型理財産品的特點等,否則投資後果是很危險的。

  蘆薇建議投資者,首先要跟專業的理財經理溝通;其次,仔細閱讀産品説明書、合同條款和介紹的情況是否一致;再次,投資途徑決定了産品的風險、收益高低,因此要了解産品的投資去向。

  此外,投資者在投資前要做好資金配置,儘量避免流動性風險;投資者要對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進行客觀評估,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仔細閱讀相關風險揭示條款。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