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日前在廣西、福建就經濟運作情況進行調研時指出,要切實打破壟斷,放寬準入,營造各類所有制經濟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制度環境。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愈加暴露,尤其需要加快經濟金融體制改革,從體制機制上解決銀行暴利、金融和國企壟斷等問題。
拆除樊籬推進市場化改革
知名財經評論員余豐慧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溫總理講話透露出的信號是,下一步的經濟體制改革中,打破各領域壟斷將是重頭戲。我們必須打破壟斷行業的既得利益,才能使得經濟體制改革向前推進。
傳統的壟斷領域多屬於高利潤率行業。以近期備受關注的金融領域為例,根據銀監會發佈的數據,2011年,商業銀行全年累計實現凈利潤10412億元,比2010 年增加2775 億元,同比增長36.3%。而在利潤如此高的這樣一些領域,民間資本的進入卻非常困難,頻頻遭遇“玻璃門”、“彈簧門”的限制。
有業內人士表示,真正改變中國銀行業憑藉壟斷地位“賺錢容易”的不正常狀況,唯一路徑就是打破壟斷,降低銀行業進入的門檻,讓民間資本可以合法地進入銀行業。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經濟發展又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特別是近10年的大投資、外向型經濟驅動發展,整個經濟中積累的深層次問題和矛盾又擺在我們面前。這些都是體制機制問題,解決這些體制機制問題非常迫切,出路只有一條,就是深化改革、破除壟斷。”余豐慧説。
壟斷對經濟危害越來越大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經濟轉型之所以步履蹣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徹底拆解壟斷這個歷史包袱,因為産業鏈中如果某一個環節存在壟斷,就會影響公平競爭,上下游就會出現矛盾。
比如,近些年,消費者對壟斷行業收費問題的投訴居高不下,一些壟斷行業高收費、亂收費、強迫收費、欺詐收費等現象頻現;通訊服務和金融服務行業的“霸王條款”久拖不決;一些服務差、收費高的壟斷企業,非但沒有被淘汰,反而不正常生長。這些典型的“壟斷病”,不但備受消費者詬病,同時嚴重地影響了實體經濟的正常發展。
余豐慧分析説,壟斷對中國經濟造成的危害越來越大,綜合來看,壟斷企業在經濟産業鏈中經常處於中間環節,上下游企業生産都離不開,影響面大。如果這些領域競爭不充分、壟斷力量過強的話,非但談不上提供良好的服務,還會導致價格改革步履維艱,進而擠壓上游企業的利潤,推高下游商品的價格,成為成本推進型通脹的重要因素之一,並使實體經濟處於困難狀態中。
“壟斷實力太強正在扼殺社會的經濟效率,正在削弱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並最終阻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的發展和完善。”余豐慧説。
其他紅利弱化需制度彌補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中國的出口紅利、外貿紅利、成本紅利、人口紅利等都在逐漸弱化,正處於一個向制度紅利過渡的關鍵時期,如果破除壟斷,推進市場化進程,便可釋放出巨大的制度紅利。
知名財經評論員葉檀指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要靠新引擎,只有新一輪市場化紅利、制度紅利,才能填平舊紅利消失之後形成的洼地。
余豐慧分析説,與以往不同,政府不可能再度大規模地動用貨幣刺激、擴大出口、增加投資等方式拉動經濟,但是,我們有龐大的民間資本,卻苦於壟斷壁壘多而投資無門,如能切實打破壟斷,使民間資本真正成為投資的主導力量,這樣的制度紅利將極大激發民間資本的積極性,並使市場經濟邁入新的階段。
遠東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蔣錫培認為,現在需要國家投鉅資去做一些公共服務性的事業,其他的競爭性領域,無論是日常消費品、能源還是金融等,都應該放開,很多方面的政策需要不斷改進,使得民營企業在國內的投資有利可圖,同時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