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信首席經濟顧問:外資因何大舉來臺灣須想清楚

2010-01-12 09:18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肖燕

  中新社香港一月十一日電 臺北消息:臺灣中國信託首席經濟顧問劉憶如十一日指出,以臺灣目前的情況而言,外資究竟為了什麼而大舉來臺,可能是臺灣須先想清楚的。

  劉憶如今天在《中國時報》發表文章指出,過去一年半來兩岸關係的突破與發展,事實上改變了臺灣在國際經濟版圖的位置。

  她説,以前臺灣與大陸不但不能直航,甚至是敵對時,經貿上許多外商及外資選擇了忽略臺灣;但當兩岸關係有如此重大改變後,臺灣的許多優勢重新被外商與外資所看見。在這種情況下,外資來臺看中的也許是臺灣經濟可能的大躍進,而非僅是短期的炒股或炒匯利益。如果真是這樣,將外資阻絕於外可能就未必有利。

  針對近日外資大量入臺,臺灣“央行”保持高度警戒,為避免新台幣升值過劇,上周“央行”連日出招,週五外匯市場成交量急遽萎縮。劉億如稱,“央行”要求外資一週內必須進入臺股投資股票或撤離臺灣的措施,看來産生了相當的嚇阻作用。

  劉億如指出,對於全球熱錢資金的流竄,亞洲及新興市場皆憂喜參半。一方面,若能“借力使力”,外資當然能夠參與各地經濟發展創造正面效果;但另一方面,若外資僅著眼于賺取短暫的炒股或炒彙報酬,抱“賺一把就跑”的投機心態,當然也令各地“央行”心生畏懼。難的卻是在於其實當外資匯入時,事先實不易判斷究竟是否來者不善。

  她説,除了擔心外資進出造成股市泡沫的擴大與破滅之外,亞洲及新興市場“央行”這陣子來當然更擔心影響貨幣的升值。可以想見的,今年亞洲及新興市場皆期待出口回復正常,並帶動經濟成長,匯率的高低也因此特別受到關注。但歷史經驗的寶貴教訓卻也表明,“央行”對熱錢的不同作為,其實會對一個地方總體經濟産生不同的影響。

  劉億如指出,以過去二十年的時程來看,曾經有過兩波全球資金大幅流竄的例子。第一次始於九○年代初期,直到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時停歇;第二次則始於二○○二,且隨著時間拉長益加擴大,直到二○○八金融海嘯爆發時才停止。這兩波外資流動因為發生在截然不同的經濟環境下,造成的影響也因而有異。從以前的經驗歸納看來,有些政策方式其實是沒有效果的;而又有些經驗顯示,即使政策奏效,成功地阻升幣值,但卻也阻絕了外資參與投資的機會。利弊得失之間,因此不能僅就匯率的升貶考慮,而須有更宏觀的總體經濟利益評估。

更多精彩請點擊台灣網金融頻道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