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城市經濟四輪驅動 外資民間資本應一視同仁

2012-06-25 09:22     來源:廣州日報     編輯:范樂

  一個國家的經濟不能過於依靠出口,一個大城市的經濟也不能僅僅依靠虛擬經濟的現代服務業而放棄實體經濟的製造業。

  政府要像對待外資一樣,給民間資本優惠條件,引導其投入到我們需要的領域中來。

  “未來廣東的城市發展應以濱水開發為軸線,向珠三角展開。”“大城市經濟應該具有四輪驅動的結構,包括現代服務業、傳統服務業、現代製造業和傳統製造業。” 6月15日,美國伊利諾斯(芝加哥)大學城市規劃係教授,大城市研究所亞洲及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張庭偉作客由廣州市委辦、市委政研室和市直機關工委聯合主辦的第21期讀書講壇,分析2008年以後西方城市在轉型中的特點及對中國城市的影響,並對廣東廣州下一步的發展提出了建議。

  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參加了講壇,並在開講前會見了張教授。這是廣州市機關讀書講壇新型城市化發展系列講座之五。

  全球化由1.0版進入2.0版

  “自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開始,全球化似乎進入了一個後退的階段。西方大國明顯出現了保護主義的涌動,阻礙自由貿易、反對自由移動的政策紛紛出臺。”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轉變呢?張庭偉認為,這是因為全球化由1.0版進入到了2.0版。“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是全球化1.0版轉向2.0版的分水嶺”。他提出,國家政策一般是由政府、市場、社會三方面博弈決定。在全球化1.0版時期,全球化由市場力(跨國公司)和政府力結盟推動,社會力被排除在全球化過程之外。跨國公司鼓勵、引導了資本、産品和勞動力的流動,並從中獲得巨大利益。而跨國公司把生産基地外遷,把管理、研發機構留在本國,導致一批低端的工人失去工作,降低了發達國家底層百姓的生活水準。所以從全球化開始形成直到今天,西方國家的民眾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全球化的激烈反對及抗議。這也是2008年後出現全球化2.0版的重要原因之一。

  張庭偉介紹,全球化2.0版主要表現為,在經濟上,回到關注實體經濟。在社會問題上,強調優先保護本國公民的就業機會,控制外國移民及勞工進入發達國家。社會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無限擴張的政府力,迫使政府修正新自由主義政策,關注民生,穩定社會。

  大城市經濟應該“四輪驅動”

  張庭偉教授認為,從全球化1.0版轉向2.0版,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教訓是,一個國家的經濟不能過於依靠出口,一個大城市的經濟也不能僅僅依靠虛擬經濟的現代服務業而放棄實體經濟的製造業。

  他提出,大城市經濟應該具有四輪驅動的結構,包括現代服務業、傳統服務業、現代製造業和傳統製造業。按照城市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四個輪子的大小應該有所不同,越是發達地區,現代服務業、製造業比例要大於傳統産業。應該向現代製造業、現代服務業要GDP,而傳統製造業、傳統服務業則解決就業。

  廣州城市發展應有淡定心態

  “政府要像對待外資一樣,給民間資本優惠條件,引導其投入到我們需要的領域中來。”在談到城市發展的資金問題時,張庭偉教授提出,房地産交易下降,影響城市土地收入,同時,民間資金一直在尋找出路,政府可以出臺優惠政策,把它們引導到新增長領域,例如,和老齡化相關的醫療、保健、養老等與民生有關的領域。

  談到廣州未來的發展,張庭偉教授提出,廣州已經是中國第三大經濟體,不能靠做大來增加經濟總量,重要的是提升而不是擴張,要落實“騰籠換鳥”而不是“擴籠增鳥”。“廣州GDP基數大,不必和中西部基數低的城市比增長速度,應該有淡定的心態。” 在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上,速度上應該放慢一點,時間上應該適當長一點。

  他還指出,廣州的特點是富於資金財富及商業人才,缺乏科技創新及知識人才,因此廣州應該長期採用創新人才導向的發展政策。

  張教授認為,濱水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最好的領域,未來廣東的城市發展應以濱水開發為軸線,向珠三角展開。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