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鵬:中央調度政策 促下半年經濟“拐點”

2012-06-11 14:48     來源:中國經濟網     編輯:范樂

  繼上週五央行降息之後,週六國內油價下調,降幅為3年來最大的單次降幅。週末公佈的宏觀數據可謂喜憂參半:5月份CPI同比漲幅降至3.0%,創下2010年6月以來的新低;進、出口規模雙雙創出月度歷史新高;PPI和製造業PMI均環比回落,其中製造業PMI新出口訂單指數和投入指數回落幅度最大,降幅均超過2個百分點.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結構調整任務艱巨的形勢,既要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又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調度”好宏觀政策手段顯得尤為重要。

  6月8日降息是後金融危機時期的首次降息,比很多人預計的來得早了一些。筆者在5月14日中央電視臺《名嘴侃財經》節目中,曾提出可在六七月降息,不會等到第三季度。因為,在筆者看來,中國經濟的問題不在於一兩個月數據的高低,而是有更深層次機制性矛盾,即過去兩年間經濟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包括實施大力度的房地産調控政策,對於經濟運作可謂雙刃劍。既是經濟轉型所必需,但也導致了一些中小企業經營困難,與房地産相關的上下游企業資金鏈繃緊。

  我國經濟發展過分依賴外貿、地産、粗放式發展,這個弊端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解決。隨著樓市調控的深入,地方財政開始緊張,然後傳導到鋼鐵、建材行業,一些港口甚至煤炭、鋼鐵大量積存。PPI和製造業PMI持續回落,企業擴張動力不足,其實與宏觀政策相關。我們希望適當降低經濟增長的速度,從而加快結構調整,這個初衷不錯,但如果政策轉身太急,可能會遇到問題,有時還會遇到較大的問題。

  最近講支援實體經濟發展比較多,實體經濟轉型也的確十分迫切,但對金融體系的發展、轉型有所忽視。不把金融體系看作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單純地強調實體經濟,則有可能把大好時機丟掉。

  6月7日,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基金業成立大會上提出,要建立一個符合國情和現實需要的、強大的“財富管理行業”。筆者認為,至少包括三個層面的意思,一是要讓富餘資金通過市場方式,與實體經濟的需求相對接;二是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的經營機制上要更加市場化,並適當放寬民資準入;三是壯大直接融資的比重和豐富直接融資的途徑。如果不在這三個層次上加以改革創新,則市場資金多、企業融資難的局面就長期難以改變。

  這次降息固然是為了降低企業貸款成本,激發企業擴張意願,但客觀上也會刺激部分資金向銀行體系之外釋放。

  筆者認為,中國的儲蓄率非常高,應該把顯著地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壓縮間接融資比重作為國家的一項長期戰略。甚至可以考慮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維持零利率水準。我們應該減少銀行的儲蓄,而不是大規模的增加。因此,大家對正利率的期待不宜過高。當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要靠體制機制改革,其中包括建立一個強大的財富管理行業,也包括進一步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

  此次降息對於喚醒、激發企業貸款意願,將起到積極作用;但同時,仍需進一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企業成長的持久動力歸根結底是科技創新。就我國而言,傳統産業升級換代,新興産業大發展,投資需求是存在的。但另一方面,中國企業的技術儲備、技術成果的産業化程度都處於比較弱的階段,這也是大規模投資之後必然出現一些局部産能過剩的背景。現在,企業貸款需求減弱是確鑿的,需要通過降息加以刺激。

  此次降息的同時,適度放寬了存貸款利率的浮動區間,邁出了利率市場化的第一步。由此,不同規模、不同資産狀況的金融機構可以根據自己當期的儲蓄情況進行政策調節。目前利率浮動幅度放寬得還比較小,今後可以擴大到20%-30%的水準,更加市場化。

  我們還要審慎而積極的看待外界反應。在上周央行宣佈降息之後,國外一些機構立即做出中國經濟已經相當困難的解讀。這種解讀是有偏差的,中國經濟面對著較大的下行壓力,但是總體可控、可預期,正在實現軟著陸。隨著預調微調措施的實施,下半年經濟有望出現“回升的拐點”。

  筆者認為,我國經濟仍然處於轉軌時期,而轉軌是要付出一定成本的。我們的金融市場、金融市場與整體經濟之間、各類金融機構自身內部,都還存在諸多的結構上的不合理。我們在多數情況下,不可能把庭院完全打掃乾淨之後再轉軌,而是需要“帶病轉軌”。所以,採取寬鬆的宏觀政策,向市場釋放資金,是綜合這些現實情況之後做出的重大抉擇。如果把資金收得過緊,經濟轉軌中的部分成本就無以支付。儘管過去兩年多時間,資金釋放出去的的確比較多,但回收這些流動性不可太生硬,要考慮適度的“帶病轉軌”。降息與經濟減速本身有關,但更重要的不是減速,而是失衡。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