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期市可考慮建設國際化交易所

2012-06-08 15:53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范樂

  中國期貨市場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年成交量超過30億張,佔據全球商品期貨市場的半壁江山,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貨市場。但由於沒有實現人民幣可自由兌換,全球機構和投資者無法自由參與中國期貨市場。儘管背靠全球大宗商品的最大買家和全球第二大實體經濟,中國期貨市場仍然沒有成為全球定價中心。因此,推動中國期貨市場國際化,在全球大宗商品定價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成為中國期貨行業浴火重生必闖的一道關。

  中國期貨市場曾有因發展過快而帶來市場風險的歷史經驗教訓,因此,在期貨市場國際化過程中,應堅持先科學規劃,後規範發展的原則;採取頂層設計先行,市場有序開放在後的優化路徑。

  首先,可先建設國際化交易所,再建設國際化期貨市場。國際主要定價中心的期貨交易所開放程度都非常高。目前美國各期貨交易所註冊有4000多家會員,其中國外會員佔25%以上。英國期貨交易所國際化程度更高,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國外會員佔70%以上。除此之外,香港交易所中國外期貨投資者的交易量佔25%左右,新加坡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的會員絕大多數來自國外。這些國際化交易所帶動全球資本參與交易,形成價格,因而能夠成為相關品種的全球定價中心。

  期貨交易所是國內期貨行業的龍頭,儲備有行業內最豐富的專業人才隊伍,具備引領行業開啟國際化之路的基礎。中國期貨行業的國際化,應從期貨交易所的國際化起步。在交易所引進境外會員,範圍可控、規則可控、監管可控,在可控的區間與國際市場磨合,小範圍實戰練兵,打好全面開放的制度、經驗和人才的堅實基礎。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經歷了交易所兼併的浪潮,CME集團、ICE等很多國際化交易所已經實現了全球24小時分時區不間斷交易,規則體系、交易系統平臺和交易時段已經被他們捷足先登,中國期貨交易所再不對外開放,走出國門,未來在國際市場恐已無立足之地。

  其次,先引進境外投資者,再引導投資者走向境外。期貨交易所國際化,引進國外會員,實現仲介機構的國際化後,應將工作重心放在引進合格境外投資者參與國內期貨市場。引進境外投資者,可以為國內期貨市場帶來先進的監管理念變革,推動國內期貨市場監管與國際接軌。此外,引進境外投資者,可以為國內期貨市場帶來更多的流動性,確保期貨市場容納更多更大的産業機構進行套期保值交易。

  第三,中國期貨市場國際化,應堅持先規範再發展。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期貨市場的體量和産業影響已遠超當初清理整頓時期,再不能搞“摸著石頭過河”,否則代價將非常沉重。中國期貨市場二十年的發展過程,有近十年的時間是在清理整頓中度過。行業的規範發展之路異常艱辛,但也決定中國期貨行業始終把風險管理作為市場發展前提,不控制好風險,絕不盲目發展。

  第四,先培養人才再對外放開。專業人才隊伍是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力。一隻好的基金,一個久負盛名的金融機構,無一不依靠優秀的經理人團隊。中國金融市場堅持漸進式改革發展,避免了多次全球金融危機衝擊,但封閉的金融環境保護金融市場的同時,也失去了整個行業參與國際競爭並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機會,特別是國際化金融人才隊伍沒有培養和成長起來。

  中國期貨市場要參與全球競爭,人才劣勢是最大的短板。期貨行業存在著行業待遇不高、對高級人才吸引力不足的先天劣勢。因此,引進和自主培養相結合,打造熟悉國際市場規則、了解國際金融機構運作與風險管理的複合型人才隊伍,是期貨市場全面對外開放取得成功的基礎和前提。

  總之,中國期貨市場國際化是中國金融市場改革發展大格局的重要一步,只要科學論證、系統規劃、選好路徑、協調共進,中國期貨業一定能唱好這出行業轉型發展的大戲。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