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口金融學院:“金融黃埔”30而立再出發

2012-03-30 08:55     來源:中新社     編輯:范樂

   在北京成府路43號,清華大學東門外500米,成立30週年的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29日樹立起一塊嶄新的牌子——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

  1981年9月,在中國金融改革之初,為順應國家對金融高端人才的迫切需要,中國第一所專門培養金融高級管理人才的學校——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誕生,選址北京海澱區五道口東升公社一個尚未啟用的衛生院。

  “在建設伊始,我們就有一個明確的主張:‘五道口’要著重于培養適應市場經濟改革的骨幹力量,培養務實工作者,而不是培養研究型人才”。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首任主席、“五道口”的主持創辦者劉鴻儒説。

  30年的沉澱,“五道口”在金融界成為一個特有稱謂。1981年到1983年入學的62個學生,即“五道口”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老三屆”,在中國經濟的大舞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包括1981級的吳曉靈(曾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管局局長)、夏斌(曾任深圳證券交易所首任總經理,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金琦(現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曾任IMF中國執董)……

  過去30年間,“五道口”學子創造中國金融界的許多第一:第一家法人股份制銀行、第一家上市銀行、第一隻基金、民間最大信用社、第一家櫃員制銀行……“五道口”也成為“走向商界成功的通行證”、擁有“金融黃埔”的美譽。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郭田勇的博士學位是在“五道口”取得的。在他看來,“五道口”是30年金融改革的縮影,以劉鴻儒為代表的一批改革家,將改革思想布道於此,使“五道口”成為改革的橋頭堡和思想的策源地,並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劉鴻儒則説,“五道口”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産生這麼大的影響,主要原因不是哪一個人的作用,而是趕上了這個時代的發展,適應了改革開放、建立市場經濟的潮流,培養發展市場經濟、推進銀行和金融改革所需要的人才。

  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2000年中國加入WTO後,一些綜合性大學不斷加大金融學科的發展力度,在師資隊伍建設和吸引優秀生源方面展現出越來越大的優勢,這也讓“五道口”感受到了競爭的壓力。“五道口”曾經引以為豪的優勢,如兼職師資、外教授課等,成為其後來發展的障礙。

  經濟學家厲以寧談及“五道口”的發展,在肯定其歷史貢獻的同時,也表現諸多遺憾。他認為“五道口”的教學品質後來有所下降,在學術上成就不多,有三個原因,一是沒有專門的教師隊伍,好的教授都是外聘的;二是學生受專業局限,只懂金融;三是缺乏綜合性大學的學習資源和學術氛圍。

  從2000年起,清華大學與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開始合作初探,並開始學生互選課程、學分互認等一系列嘗試。

  2012年3月,教育部批復“同意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併入清華大學”,合作目標終於實現,“五道口”成為清華大學的第17個學院——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出任名譽院長,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吳曉靈出任首任院長。

  “我們會保持業界背景的強大優勢,結合清華百年教育資源優勢,打造一個培養中國金融中國人才的高端平臺。這次合併,不是‘五道口’的終結,而是在一個新的平臺上有一個更好的發展,是‘五道口’的再一次出征。在名稱上保留‘五道口’字樣,也是五道口金融學院與其他院係的最大不同,是對‘五道口’品牌特色的強調、延續。”吳曉靈説。

  一直以來,“五道口”的辦學規模一直保持在每年碩士招生不超過70人,其中博士生不超過15人。吳曉靈表示,學院會依然保持“小而精”風格,不會大幅擴招。不辦大學本科金融專業,但是會考慮將來開設有關的雙學位課程。清華有著很強的綜合性大學優勢,特別是有很好的理工科生源,為培養複合型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她認為本科學理工、研究生再學金融是培養金融人才的最好路徑。

  “如果説過去30年,我們是和中國改革同行,未來,我們要與世界同行。”吳曉靈説。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