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工作20年,她的事跡被拍成電影搬上舞臺!

2018年07月25日 15:37   來源: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

  “小巷總理”夏玉波“入戲”呂劇

  退休後開辦工作室,天天圍著居民轉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24日,以市北區洛陽路街道海琴社區原黨委書記、社區居委會主任夏玉波為原型創作的呂劇《過年》在四方劇院上演。劇中的夏玉波心繫群眾,“連軸轉”的工作常態被“搬上”舞臺,她甘於奉獻的精神打動著在場的每一位觀眾。

  25日,67歲的夏玉波早早來到市北區洛陽路街道海琴社區服務中心,開啟了一天的忙碌。不過如今,她的身份已經改變,由“小巷總理”變成了“夏玉波工作室”負責人。

夏玉波

劇照

  “已經習慣了,這要是真停下來,我估計會憋出病來。”夏玉波笑著説。夏玉波任海琴社區黨委書記、社區居委會主任20年,20年來,她總堅持著“群眾無小事”“只要用心為居民辦事,總會找到辦法解決問題”,是備受群眾愛戴的“小巷總理”。她的事跡曾被拍成電影《天天我都在》在全國公映,還曾多次榮獲“最美基層幹部”“全國最美社區人”等稱號。今年正式退休的她想著發揮餘熱,于3月15日成立夏玉波工作室,又一頭扎進了社區。

  “3月19日,到煙臺龍口市委組織部將黨課,460人”“4月17日,在青島市幹部學院為聊城黨組書記授黨課”……夏玉波工作室宣講情況記錄本上,工整地記錄著每次宣講的時間、內容和人數。她告訴記者,宣講是工作室的一大服務內容。社區工作都是瑣碎事、繁雜事,但雞毛蒜皮裏藏著大文章,她在社區工作多年,對於處理鄰里糾紛、群眾難題有自己的一套辦法,她要通過宣講把如何轉變工作方法、如何和群眾搞好關係的“秘訣”傳授給每一位基層工作者;除此之外,她還要用樸實幽默的言語,結合工作中生動詼諧的例子,把黨的方針政策和改革發展的成果送進百姓的心坎。“現在,我已經宣講了20余場,聽眾3000余人,我今年的目標聽眾是1萬人次。”

  雖然不再是“小巷總理”,但是由於深受居民信任,每天登門或者電話求助的居民不在少數,20多年來的工作經驗和在群眾中樹立的威信也讓她解決難題“得心應手”。今年4月,商丘路40號臨街店舖負責人給夏玉波打來電話求助。原來,二樓業主家裏水管漏水,導致一樓店舖成了“水簾洞”。夏玉波趕到後,一邊指揮現場人員搶救藥品,一邊聯繫二樓業主,在業主聯繫不上的情況下又找來自來水公司工作人員關閉總閘,和全樓居民解釋情況,忙活到晚上10點才回家。第二天,二樓業主和店舖負責人因賠償問題僵持不下,夏玉波又趕到現場調解,店舖負責人看到夏玉波,隨即就説,“夏書記,這個事聽您的,您説多少就多少”。雙方很快達成了和解。

  居民有事找,夏玉波只要手頭沒事,就必定親力親為。“夏書記,院內的積水都沒了小腿肚,再不排,一樓居民家就進水了,您能找人幫忙處理下嗎?”6月13日暴雨,鄭州路48號院的居民給夏玉波打來求助電話。挂了電話,夏玉波穿上雨鞋、拎上雨傘就往外衝。70多歲的老伴兒不放心,緊緊跟在身後,老倆口攙扶著深一腳淺一腳地來到48號院,和及時趕到的3名社區工作人員一起,用手摸索著打開雨篦子。“當時情況緊急,單手摳雨篦子又使不上勁,大家都把傘扔到一旁,冒雨工作,2個小時才把積水排出,到那時我才意識到自己正被凍得發抖。”

  夏玉波的工作室一角,摞著幾摞袋裝掛麵,上面貼著紅色的紙條,寫著“祝福如東海 壽比南山 夏玉波工作室”。她告訴記者,這是她為社區老壽星們準備的長壽面。“我常去社區老人家裏串串門,了解老人的困難和需要。我們社區的80歲以上獨居老人有400余個,憑自己的力量還是不夠,成立工作室後,我要把社區的網格骨幹、樓組長等力量都聯合起來,精準幫扶困難弱勢群體。” 海琴社區蘭克緒夫婦是獨居老人,夏玉波作為社區書記時就對其展開結對幫扶,如今已經是第4個年頭,現在每天中午她還和老伴兒輪換給老人送飯。“現在社區的助老大食堂規模太小,滿足不了所有老人吃飯的要求,下一步,我要發動其他社會組織,在社區再建個助老大食堂,為社區更多的獨居老人提供便利。”

  “我在這裡住了35年,在社區工作了20年,和居民都有了感情,雖然我現在不當社區書記了,但只要居民有事找我,找夏玉波工作室,我都要儘自己能力幫著解決。”夏玉波説。

  (記者 余瑞新)

編輯:張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