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包容共用的發展視角,構建“一帶一路”潛力城市指標體系,以及對疫情後全球城市復蘇特徵作出新觀察,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主辦的《“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全球城市報告(2021)》于近日(11月28日)正式發佈。該《報告》以常住人口100萬以上的城市(以及國家首都城市)和政治、交通、企業、人文等領域國際交往密切的城市兩個基礎因素為研究對象,通過採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個視角(進入2021年,結合國際複雜的貿易環境,在貿易暢通和民心相通版塊又新增了反映經濟貿易聯繫、民間組織交往、社交媒體聯繫等情況指標)對513個城市(其中亞洲227個、歐洲105個、美洲91個、非洲71個、大洋洲19個)構建出2021年“一帶一路”潛力城市指數排名。2021年中國地區有15個城市入圍該榜單(入圍城市數量與2020年保持一致),其中有5座城市排名相較2020年有所提升,同時也有7座城市排名出現下滑,具體排名及分析如下。
寧波青島深圳西安排名上升
2021年“一帶一路”潛力城市指數排名中我國共計有15個城市上榜,其分別為:北京(全球排名第1位)、香港(第2位)、上海(第4位)、深圳(第13位)、青島(第40位)、武漢(第47位)、西安(第49位)、成都(第54位)、廣州(第56位)、寧波(第61位)、長沙(第76位)、天津(第83位)、重慶84(第84位)、南京(第87位)和杭州(第95位)。
上述城市中除北京和上海兩座城市排名與2020年未有變化以外,其他13座城市中共有5座城市排名較2020年出現上升,按照上升幅度排名分別為:寧波(上升23位)、青島(上升18位)、深圳(上升6位)、西安(上升6位)和香港(上升1位)。
在2021年“一帶一路”潛力排名中,東南亞和東歐地區部分城市排名取得較大提升,相對應的中國沿海港口城市寧波、青島、深圳和上海因外貿貿易的出色表現增強了城市活力,因此在貿易暢通指數中表現優異,從而帶動其城市指數排名較大幅度上升,同時我國還通過投資、興建、援建以及租賃等多種方式與全球港口産生深度合作與聯接,進一步鞏固了我國全球海運中心的重要作用。
以寧波和青島兩市為例。
寧波市2021年前三季度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8729.8億元,同比增長22.5%,兩年平均增長13.0%;其中民營企業完成進出口6143.3億元,佔同期全市進出口總額的70.4%;
青島市前三季度外貿進出口總值6225.9億元,同比增長36.6%,兩年平均增長20.6%;其中民營企業進出口4142億元,同比增長40.4%,佔全市進出口總值的67.0%;對東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分別同比增長53.7%和47.5%。
以上數據中,民營企業進出口總值以及面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速值得大家關注。
而另一座排名上升的城市西安雖然不臨江不沿海,但卻因中歐班列的出色表現從而在設施聯通指數中表現出色。
2020年中歐班列——長安號全年開行量達到3720列,班列開行量、重箱率、貨運量等核心指標均居全國第一位,同時在全年中歐班列品質評價指標中保持全國第一;進入2021年,截止到上半年底,長安號開行已突破2000列,開行數量等核心指標依然保持全國第一。
截至2021年10月底,我國中歐班列已鋪畫73條運作線路,通達歐洲23個國家的175個城市,累計開行超4.6萬列,成為貫穿歐亞大陸的國際貿易“大動脈”,展現出“一帶一路”的強大韌性與活力,中歐班列已成為“一帶一路”上新的鋼鐵駝隊。
香港排名從2020年第3位上升至第2位,在資金融通領域佔據重要地位。香港國安法實施後,香港市場的不穩定因素逐步消除,投資環境改善。諸多中概股在香港二次上市成為熱潮,香港“一帶一路”金融中心地位進一步加強。
天津重慶廣州南京排名下降
相較于2020年“一帶一路”潛力城市指數排名,進入2021年雖然中國入圍榜單的城市數量沒有變化,但是其中有7座城市的排名出現了不同程度下滑。
按照下降幅度排名分別為:天津83(下降55位)、重慶84(下降19位)、南京87(下降14位)、廣州56(下降14位)、武漢47(下降12位)、成都54(下降3位)和杭州95(下降3位)。
與此次榜單中其他排名上升的城市不同,排名下降的城市並非是在政策、設施、貿易、資金和民心五大方面表現不足或倒退,而是在2021年東南亞和東歐地區部分城市排名出現較大增長下的正常交替排序,例如排名中成都與杭州的下降幅度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但也有中國城市從2019年至2021年出現了連續下滑(2019年全球第29名、),這座城市就是——天津。
近年來,天津GDP從2016年的全國第5位下跌至2020年全國第11位,成為全國主要經濟體中唯一連續下滑的城市。曾經的天津是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城市,擁有北方地區最大的港口,自然資源豐富、産業基礎雄厚、交通運輸便捷、開放程度廣闊,在我國的第二個國家級新區——濱海新區的帶動下(2000-2016年間)以年均13.63%的經濟增速領先全國約4.2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增加值更是實現了年均17.38%的增速,達到全國平均水準的2倍之多,但這一年也成為了過去20年來天津經濟發展的分水嶺。
進入2017年,天津經濟出現斷崖式下跌。在面臨經濟高品質的發展趨勢下,科技創新、節能環保、改善民生成為全國經濟發展的統一共識,各地經濟結構由此發生轉變。作為過去主要依賴重工業和固投發展的老工業基地,天津面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浪潮,採取了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的堅決手段,關停了大批“散亂污”企業(2017年工業增加值增速驟減至2.3%),重創了GDP增長態勢;工業發展的轉型也影響了天津市的固定投資,2000-2016年天津市年均固定投資額達到了18.5%,進入2017年後下跌至0.5%,低於全國平均值近7個百分點,經濟的斷崖式下跌也暴露了天津經濟結構單一和發展過於粗放的諸多問題。
可喜的是天津已經整裝再度出發,經過了壯士斷腕的恒心過去5年來,天津市三次産業結構從2016年的1.2:44.8:54.0調整到2020年的1.5:34.1:64.4,工業産業中生鐵、粗、汽油、原油等重工業以年均10%的速度減産下跌,而整合電路、光電子器件等高技術産業以年均15%的增速高效發展,同時在固定投資方面,資訊傳輸和資訊技術服務投資增長達到33.7%。
雖然短期內天津市依然在經濟發展上會面臨全國其他城市的挑戰,但相信通過天津市近年來優化産業結構的恒心與成果,未來天津市的經濟一定會走向平穩高效的發展之路。
2021年,是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的第8個年頭,在過去的3000多個日夜中,“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已經由一顆夢想的種子成長為促進全球合作的繁茂大樹。它從中國起始,穿越亞歐非大陸,提高沿線國家與地區的貿易投資合作水準,推動區域內夥伴間的緊密合作,加速各國貿易往來,同時增強歷史與人文聯接,為世界經濟體發展提供了一個包容、開放、高效的發展平臺,未來中國也將堅定的支援和推動“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為各國開拓出一條通向共同繁榮的機遇之路,同時也期待更多中國城市在“一帶一路”全球經貿活動中取得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