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上的“青島印記”:好風憑藉力 揚帆正遠航

2017年05月15日 16:39   來源: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

QQ截圖20170513071621.jpg

  ▲一條以青島前灣保稅港區為起點,輻射全國、連接世界的“一帶一路自貿驛站”正在蜿蜒生長。圖為青島前灣保稅港區碼頭。 李 勇 攝

  千年絲路歷久彌新。從理念構想到人心聚合,從頂層設計到項目落實,3年多來,“一帶一路”不斷革新著全球經濟治理模式,為沿線國家和人民帶來福祉,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創新的真諦。

  在這場偉大實踐中,青島始終站在全球視角,全面關照歷史與現實,重新審視經濟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積極踐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執著找尋世界經濟合作的新模式,打造跨時空的發展之路,不斷豐富著“一帶一路”的內涵,提升著青島在“一帶一路”的影響力。

  借船出海

  4月10日,中荷(青島)經貿合作交流會在青島舉行。青島與荷蘭,地處“一帶一路”東西兩端,一個擁有世界第七大港口青島港,另一個擁有“歐洲門戶”鹿特丹港。將它們連接在一起的,正是秉承“共商、共建、共用、共贏”絲路精神建設的歐亞經貿合作産業園。

  這一由青島發起的以“跨境合作、雙向互動”為主題的園區,作為中國唯一橫跨歐亞大陸、境內外雙向投資互動的跨境合作園區,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參與熱情與合作。

  “歐亞經貿合作産業園區項目為中俄雙方實業界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對於中俄地方合作而言,工業園區間的交流空間很大。”3月20日,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舉辦的歐亞經貿産業園區(青島)商務對話會上,俄羅斯聯邦國家杜馬議員斯文措夫在致辭中表示。

  而早在幾年前,青島恒順眾昇就意識到了園區在企業“走出去”中的重要作用,並果斷將其上升為企業的發展戰略核心。2015年3月,印尼總統佐科訪華期間,恒順精心打造的“青島印尼綜合産業園”項目成為中印雙方的重要經貿成果之一。眼下,這一項目正在為當地經濟發展與密切兩國關係發揮著重要作用。印尼投資協調委員會主席弗蘭基·西巴拉尼説:“青島印尼綜合産業園是印尼的國家級産業園區,是最成功的産業園之一,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厚積而薄發。這一園區的誕生源於恒順深耕“一帶一路”積累的豐富資源和雄厚人才隊伍。“政局不穩、法律不同、文化差異等是‘走出去’企業無法回避的問題。通過境外園區集聚發展模式,改變了過去企業單打獨鬥、風險高、競爭力不強的不利局面,促成企業‘借船出海’‘抱團取暖’,提升了企業在海外的影響力、話語權,增強了抗風險能力和協同發展能力。”恒順眾昇總裁賈曉鈺説。

  截至目前,在“一帶一路”沿線,一共有16個像青島印尼綜合産業園這樣的青島境外經貿合作園區。

  這些園區已成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産能合作的重要載體,不僅使青島優勢産業在海外形成集聚效應,而且大大降低了青島企業“走出去”的風險與成本。

  借助這些園區,青島企業加速了佈局“一帶一路”的步伐。海爾集團、海信集團、青建集團、山東電建三公司、新華錦集團等企業紛紛“借船出海”,充分運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巧妙參與國際分工,深挖“一帶一路”富礦,掀起了青島對外合作的高潮。

  絲路改革

  政策溝通、設施聯通,方可貿易暢通、民心相通。青島以“一帶一路”為契機,深化改革,大膽創新,為暢通絲路,青島手持“改革利劍”,披荊斬棘,創新作為。

  5月12日,青島海關與西安海關、山東檢驗檢疫局與陜西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青島港與西安國際港務區分別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動“一帶一路”區域物流供應鏈一體化,大力推進港港聯動和多式聯運業務發展,加密開行往返班列,把港口功能向西延伸,打造內陸最便捷的東方“出海口”,把中歐班列開到海邊,開通山東向西開放的“黃金通道”。

  這是青島海關牽頭實施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的又一成果。這項改革覆蓋山東、陜西、新疆等9省區內10個海關,區域內企業可以自主選擇申報口岸和查驗地點,一地註冊後可在任一海關報關,形成“十關如一關”的通關新格局。這項改革鋪設了一條貫穿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通關高速路”,為沿線9萬多家企業搭建了從青島進出境的“低成本、高效率”大通道,極大地提升了青島港口的腹地競爭新優勢,為青島外向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截至今年4月底,絲綢之路經濟帶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運作滿兩週年,區域海關共審核一體化報關單1172.7萬票,其中跨關區報關單佔比9.8%,居全國五大通關一體化板塊之首。受此利好,去年青島港在中西部主要省份的市場佔有率提高了5個百分點。

  自貿驛站

  作為國際經貿往來的重要載體,青島前灣保稅港區創造性地提出建立“一帶一路自貿驛站”,用好政府“有形之手”,放活市場“無形之手”,著力打通阻礙國內外特殊監管區域之間資源、市場、利益和資訊聯通的“癥結”,打造更高水準的自由貿易環境。

  眼下,一條以青島為起點,輻射全國、連接世界的“一帶一路自貿驛站”正在蜿蜒生長;一個以企業為主體、海關特殊監管區為載體、政府推動為服務體、各國合作為共同體的“四位一體”全球“一帶一路自貿驛站”新格局輪廓初成;一個廣市場、大資源、低成本、高效能、多功能的區域經濟合作聯盟正在形成。

  這一全新平臺迸發出強大活力。就在上周,通過“一帶一路自貿驛站”國際合作平臺,青島前灣保稅港區的“來逛”全球購跨境電子商務平臺成功與西安、新疆等“一帶一路”沿線省區市的合作夥伴建立了業務聯繫,業務量迅速擴大,成交額成倍增長。“‘一帶一路自貿驛站’讓我們公司的‘網際網路+國際貿易’業務模式煥發新的生機,企業受益、消費者享實惠。”公司法人代表郭暑光説。

  “一帶一路自貿驛站”是政府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創新之舉,是“網際網路+”新舊動能轉換的典型案例,是國家陸港聯動、東西合作、精準扶貧戰略的青島實踐,創新豐富了“一帶一路”國家倡議的內涵。

  黃金通道

  近年來,我市充分發揮“一帶一路”節點、支點區位優勢,加快重點交通樞紐通道項目建設,優化海陸空立體交通網路,打造“一帶一路”黃金通道。

  去年7月,董家口港口岸對外開放獲國務院批復同意,標誌著董家口港拿到了走向世界的“國際通行證”,也為青島融入“一帶一路”開啟了又一條全新通道。同月舉行的東亞港口聯盟大會達成了《東亞港口聯盟黃島共識》。這意味著,今後,來自中國、韓國、馬來西亞等10多個海上絲綢之路國家和地區的港口航運企業將實現資源共用,推進成員港口合作和一體化進程,在更高平臺、更廣範圍、更新層次上參與全球資源配置。

  2014年12月27日,全國沿海首家多式聯運海關監管中心在膠州正式投運。青島海關優化多式聯運口岸監管模式,實現了港站互聯,這一全新的物流模式,將海運與陸運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顯著提升了青島物流輻射力。“海運貨物從青島進境,經過阿拉山口或者霍爾果斯,然後再到中亞,時間上要節省七天左右。”山東路橋國際貨運代理公司業務員曲強説,海鐵聯運有更加便利的條件,競爭力強,為企業爭取到了更多的客戶和貨源。

  青島海關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該中心集疏貨物11.9萬標箱,同比增長22%。膠州鐵路陸運口岸開放已列入《國家口岸發展“十三五”規劃》,而青島“一帶一路”跨境集裝箱多式聯運工程獲批國家首批多式聯運示範工程項目。

  站在新起點,當有新作為。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青島正奮力揚帆遠航,在“一帶一路”這條希望之路上孕育新的生機,激揚新的活力,創造互利共贏的美好未來。

編輯:趙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