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當局一直不承認祖國大陸學歷的情況下,為什麼還有越來越多的臺灣學生前來求學呢?記者近日採訪了在北京讀書的臺灣學生。
“我在臺灣時聽說近十年北京的變化很大,而且大陸的學生和學校很優秀,感到很好奇,就想來看看。”在北京讀醫科的婉貞這樣說。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好奇”是很多臺灣學生最初想到大陸讀書的動因。北大政府管理學院的博士生陳正騰說:“我以前對大陸、對大陸的學校很好奇,臺灣的市面上也常可以看到一些介紹大陸的書。我就覺得去大陸看看也不錯。”
不過,在臺灣當局拒不承認祖國大陸學歷的情況下,從“好奇”到真正邁出到祖國大陸求學的這一步,對臺灣學生來說卻是不容易的事。很多臺灣學生都是在反復權衡、做好了生涯規劃後,才報考大陸院校的。
“我今後想到大陸尋找發展機會。”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生馬國榮說,“這些年大陸發展很快,到大陸經商、工作的人也越來越多。而臺灣近兩年經濟不景氣,機會較少。”馬國榮說,大學畢業後他本來還有些猶豫,但他到北京呆了半個月後,北京的變化讓他感到“很深的震撼”,于是就下定決心報考北大了。
大陸突飛猛進的發展所創造的眾多機會,是臺灣學生衝破限制到這里讀書的一個普遍原因,許多臺灣學生將參加研究生考試當做進入大陸市場的最佳途徑,認為“到大陸繼續深造將會開拓一個起飛中的市場”。一位清華大學的博士生說:“經過30多年的發展,臺灣的高級人力資源已經趨于飽和,而在大陸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所以留在大陸發展是很自然的事。”
隨著大陸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臺商來大陸投資興業,很多臺灣學生認為這是個“絕佳機會”。他們表示,到大陸讀書可以盡快熟悉這邊的情況,還可以結識一些臺商,了解他們面臨的實際問題,今後就可以“做臺商的生意”。
另有一些臺灣學生將大陸發展本身視為最佳研究課題,希望通過到大陸讀書,掌握第一手的研究資料,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北大哲學係的李政亮在臺灣拿到碩士學位後本來打算去德國研讀國際關係,但他覺得目前國際上對大陸發展前景的判斷不一,甚至出現兩個極端,如果要得出正確的結論不如到大陸做研究。“我對社會觀察很有興趣,大陸高速發展中的狀態、發展中的社會結構,研究起來很有趣味,很有價值。”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表示:“還好沒去德國,差點失去一個社會觀察、文化觀察的機會。親身經歷大陸社會動態變化的過程,比去西方讀書有意思”。對于未來的人生規劃,李政亮說,目前世界上的人文科學領域興起了“大陸熱”,如果能成功地解釋大陸的社會文化現象,就有可能在國際學術界佔有一席之地。對于學歷的問題,他也很樂觀:“只要有實質的水平,在世界許多地方的學術領域都會有發展的機會。”海峽兩岸語言相通,歷史文化背景相同,大陸一些高校教學水平高、與國際接軌程度高、學費低廉等原因也促使越來越多的臺灣學生前來就讀。婉貞自小就對醫學感興趣,她說,和歐美等地區相比,大陸“沒有語言關,學費便宜,好申請”。而她的同學月涵報考北京大學醫學部的原因是“聽說北京的教學質量高”。李政亮說,大陸翻譯西方經典作品的速度很快,大學里的老師與國際交流很多,這些都有助于自己“開闊眼界”。
在北大讀
還有一些臺灣學生希望今後能在促進海峽兩岸學術交流方面有所建樹。陳正騰與一些在大陸讀書的臺灣學生在臺北發起成立了“臺生會”,一方面是為了呼吁臺灣當局盡快承認他們在祖國大陸取得的學歷,一方面也為兩岸交流搭起橋梁。陳正騰說,“臺生會”每年暑期舉辦的大陸院校情況介紹會都會吸引很多臺灣學生前來參加。他還于2002年出版了一本書《輕松上北大》,向臺灣學生介紹如何報考大陸院校,以及如何解決在大陸讀書、生活中有可能遇到的情況。他說,“這本書很有機會再版。”(朱華穎 張舵 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