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先驅導報特約記者報道 近日是首都各高校開學時間,由于大陸調整了臺灣學生就學的費用,使得越來越多的臺灣學生把目光投向了中國大陸的高等學校。北京大學政治管理專業本科生、來自臺灣的景威9月1日參加了迎接新臺生活動。在他看來,對臺灣學生同等收費正是拜兩岸交流所賜,“蠻幸運的”。
20世紀六七十年代,臺灣有句順口溜“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現在這句話已經被到大陸求學的願望所取代。這其中甚至不乏已為人父母者。2003年,47歲的臺灣人陳梅楨從上海中醫藥大學本科畢業,接著又考上了中醫藥大學的碩士研究生,現在已經是研究生2年級的學生了。像她這樣出于對醫學的興趣而來大陸學習的臺灣學生,上海中醫藥大學每年都要招收幾十名,而兒子已在國外讀大學的陳梅楨只不過是他們中間年齡最大的1個。
“來這里讀書,是因為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讀了5年本科後,沒想到對中醫藥發生了這麼濃的興趣,現在真的想在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方面有所研究”。說起自己學中醫的過程,陳梅楨興致勃勃。她在臺灣已經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2個兒子在國外上大學。最初到這里讀中醫,完全是對祖國傳統文化的喜愛,但隨著對中醫了解的深入,她也看到了中醫的市場越來越廣泛。“現在我就讀的中醫美容專業也是一個新興行業,前景很看好”。
無論在哪里,臺灣學生總是一個小團體,在採訪中,一位肖小姐告訴記者,由于文化和飲食習慣上的特異性,盡管兩岸同根同源,但是他們這些臺灣孩子還是願意一起吃住,一起消費。“就像湖南人喜歡和湖南人在一起,廣東人願意和廣東人在一起一樣”。肖小姐解釋說,她和她的臺灣同學們在北京的著名高校生活除了日常的學習之外,就是周末的外出消遣。
“學校里總共就這麼多臺生,大家一進來彼此都認識”。肖小姐說,因此他們周末往往要參加臺生組織的一些活動。每個周末,臺灣學生都會組織登山或者遠足,有的時候甚至會邀請臺灣事務部的老師參加。
在大陸的臺灣學生政治熱情同樣很高。“最記憶猶新的是去在北京定居的臺生家里看2004年‘選舉’”。肖小姐告訴記者,當年的“選舉”牽動了所有大陸臺生的心。他們自發組織起來收看,“3·19”之夜為國民黨的失敗而大呼小叫的場景至今仍然歷歷在目。
但不管怎麼說, 臺生在大陸高校的學習情況才是最受人關注的話題。記者從採訪中了解到,來大陸學習的臺生多數人都希望能學到一些東西,因此學習動力很充分,畢竟在大陸的高校取得的學歷在臺灣不受認可,如果不是真的想學習,是不會冒這個風險的。當然也有少數臺生並非完全為了學習而來。臺生張先生告訴記者,有一些臺生是在臺灣考不上大學或者成績不太好,父母希望他們到大陸的好大學學習,這樣的人,學習的動力就不是很充分。
相比較來說,臺灣學生在大陸高校中的住宿條件比大陸學生要優厚不少,他們多數可以從六人一間的集體宿舍到一人一間、電器齊全的公寓之中自由選擇住宿地點,一年的住宿費也相對要高一些。在這種情況下,很多臺灣學生選擇了在學校附近租房子居住。記者在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附近的華清家園得知,有不少房東將房子出租給臺灣學生,都能獲得更高的收益。
事業的發展也是臺灣學生最為關心的一個問題,畢竟在大陸4年的學習之後,許多人都希望這段時間積累的資源不要浪費。作為臺灣學生聯誼團體“臺生會”的負責人,北大的臺灣藉學生朱榮彬告訴記者,“臺生會”曾經做過“你為什麼來大陸學習”的調查,“未來想到大陸發展”“學習專門技術”和“遊學歷練”3個理由被頻繁提及。
清華大學博士後,臺灣人姜正揚表示,“經過30多年的發展,臺灣的高級人力資源已經趨于飽和,而在大陸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當年輕人到這邊看到大陸發展得這麼好,而且確實血濃于水,語言相通,觀念又可以交流。對很多人來講,大陸不像白種人的地方,也不像日本和東南亞,大家就好像一家人一樣,很多人在大陸都有親戚,所以留在大陸發展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臺生畢業後如果想在大陸發展,就只能去外企或者臺企。大陸高校畢業分配制度發生變化後,學生就業的主動權有一部分掌握在用人單位手中,臺生因為缺少必要的證件而難以在大陸就業。(傅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