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百年滄桑君與共 新黨登陸再奏兩岸交流強音

  時間:2005-07-08 10:41    來源:     
 
 

    繼連宋訪問大陸之後,新黨這個從國民黨內剝離出來的政黨,將組織“新黨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大陸訪問團”,展開“民族之旅”。這既是在國民黨主席連戰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聯袂赴大陸訪問,掀起兩岸黨際交往高潮後兩岸政黨交流機制的繼續,又是追思歷史、團結民族、共擔國家與民族責任的繼續。是進一步增強兩岸民族認同感和國家認同感的又一個開端。

    又見新潮涌

    連宋訪問大陸獲得臺灣民眾的認同,臺灣島內政黨紛紛登陸有著一定的民意基礎。作為島內政治板塊深藍光譜代表的新黨,其登陸更是題內應有之義。

    此次登陸,彰顯了新黨繼承老國民黨“革命”與“愛國”的傳統,體現島內對祖國統一與富強民意的發聲。新黨作為中山先生的忠實信徒,在其“建黨宣言”中即提出追求民族統一,堅決反對“臺獨”“、反對割裂民族臍帶、自絕于十億同胞。新黨主張中華民族應固守原有之疆域,守死不去,一寸山河一寸血,不容異族染指,亦不容分裂國土。這其中就包含著弘揚以”民族團結“為主線的抗日精神。

    新黨的革命精神使得其登陸成為必然。目前在臺灣方面,作為執政者的民進黨當局,站在“去中國化”的政治立場,以“與中國抗日無關”的理由,不打算舉辦紀念活動。這從根本上違背了中華民族精神,必然為泛藍陣營所反對。秉承理念,繼承傳統,新黨在此承擔起了其應負的責任。

    愛國精神內生新黨登陸的動力。愛我中華,民族統一與富強是新黨愛國精神的充分表現。團結島內一切中山先生的信徒實現自己的愛國理想使得新黨有令人嘉許的大局觀。新黨主席鬱慕明來訪之前明確指出,以前國民黨和大陸交換意見的問題不再談,提出“大家不要再分散”的主張,要集合精英智慧和腦力,共同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一切以愛國為主線,以其政治主張為主線,為了民族團結義無反顧,這充分表明了新黨的民族情感和價值觀。

    新黨登陸只是新一輪政黨交流的開始,他使臺灣人民更多的認識到大陸的誠意,認識到只有兩岸更多渠道的溝通才能更好的磨合,才能更好地實現彼此的順暢交流。

    百年滄桑

    六十年前,中華民族經過浴血奮戰,贏得了百年來抵禦外侮的第一次完全勝利。當時的中國維護了抗日統一戰線,不僅沒有使中國亡國,而且為中國贏得了尊嚴和榮譽,使得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百年滄桑匯中最大的教訓是內訌。自立山頭、自相屠戮、內耗不斷、戰亂四起、人心不一是中華民族慘痛的教訓。每當這時,國力就會下降,外敵就會入侵,生靈就遭涂炭。

    百年滄桑中最大的經驗就是團結與統一。不論面對再強大的敵人,只要民族團結,一切強敵都能擊潰;只要國家統一,一切困難都能克服。兩岸之間民心最大,民心思治,民心思安。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兩岸人民在反思歷史中自然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弘揚抗日精神,牢記民族的恥辱,才能有中華民族的光輝未來。

    大陸和臺灣政黨站在民族立場上共同回顧中華民族的屈辱史,共同回顧只有團結、統一才能戰勝強大外侮的歷史,共同紀念抗日戰爭勝利的得與失,是保護中華民族的權益,兩岸進一步交流進而走向交融的絕佳形式,也是讓兩岸人民越來越看清楚“臺獨”惡果的絕佳形式。

    君與共

    站在民族的基礎上,站在同胞的福祉上,共同追求二十一世紀的驕傲是新黨代表的民意的體現。新黨此行表現了攜子之手、佑我家邦的氣魄,也是對“臺獨”勢力忘記歷史,背叛民族的嗆聲。表現了其“道相同、即與謀”的民族氣節,其大陸行將開拓臺灣人民反思兩岸抗日歷史、反思民族和國家前途的一條途徑。

    新黨此次來訪將在“七七事變”這一特殊的歷史紀念日中度過,其用意是再一次呼吁民族團結。它將要提出的考慮兩岸關係改善、互助互利互惠的措施是其“君與共”的團結思想的表現。新黨主席鬱慕明指出,國民黨和親民黨兩個大的在“野政黨”都先後去大陸促進兩岸關係的改善。新黨雖然是小黨,但對于兩岸之間追求追求未來和平統一的部分也是義不容辭。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新黨能認真反思抗戰的經驗教訓,說明他們對于整合島內的泛藍陣營,遏制“臺獨”勢力的發展有了更加理性的認識。

    對抗日戰爭民族統一戰線的理性思考應該是反思這段歷史,尋找一切有利于國家、民族的兩岸融通方式的核心。對這一問題的反思將還原抗戰過程的原貌,彰顯兩岸血脈相連、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的歷史和現實。國共在抗戰時期不論恩怨情仇,維護了抗日統一戰線的團結,避免了亡國的可悲下場。在世界格局動態發展的今天,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對于“反獨促統”有著重要的作用。

    雖然兩岸的堅冰仍未打破,雖然兩岸的局勢依然嚴峻,雖然“臺獨”勢力還在“精致化”的道路上行進,但是我們已經看到,臺灣民意已經並將繼續朝向有利于民族團結的方向發展。“新黨雖小,義不容辭”。滴水之力,可以穿石。相信隨著兩岸的良性互動發展,民族的團結與復興將在越來越多“百年滄桑君與共”的共識人士中走向國家和民族的美好未來。(來源:人民網;作者: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朱松嶺)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