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採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動態

華人華僑志願者服務世博 "世博第一人"

時間:2010-08-10 15:41   來源:青年報

  中國館前的華裔“白菜”

  “華人華僑世博志願者服務隊”由14名華裔青年組成。和所有園區志願者一樣,他們穿上了“白菜服”,要在中國館區域提供為期兩周的志願者服務。

  這支服務隊由市政府僑辦組織成立,成員來自法國、西班牙、美國、墨西哥、澳大利亞8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年齡最大的24歲,最小的18歲。組織者介紹,這些志願者們受教育程度高、掌握語言種類多、興趣愛好廣泛。

  這批來自世界各地的華裔志願者並沒有用碩大的徽章表明自己來自海外。“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志願者董芳妮說。董芳妮出生在法國,中文並不那麼利索,可她仍舊堅持用中文和身邊的志願者交流。

  “怎麼才能進中國館?”一對外國夫婦前來志願者崗點求助。見黃芳妮正在和記者聊天,她的志願者同伴迅速上去幫助那對夫婦解決了問題。“等一下,我覺得他們是法國人。”雖說站在記者面前,其實黃芳妮的心早就飛到了另一邊。“Bonjour!Bonjour!”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帶著法國口音的英文令黃芳妮驚喜不已。只可惜那對外國夫婦已經走遠,並沒有給黃芳妮任何回應。雖然有些遺憾,不過黃芳妮知道只要她站在園區,就有的是機會。“中國和法國都是我的家,在家里為家人服務,完美!”

  與世博之緣 姐弟三人回鄉感受百年榮耀

  95年前的美國舊金山巴拿馬世博會,被公認為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參與歷屆世博會最為成功的一屆:中國展品獲得了1218個獎項,在參展國中獨佔鰲頭;用很少經費搭建而成的中國展館,也因其典雅華貴、超凡脫俗而被保留下來。這場讓國人揚眉吐氣的世博展,當時中國團的領隊正是陳琪,因為中國參博所做出的貢獻,陳琪被譽為中國世博第一人。

  在14位華裔志願者中,就有三位是陳琪的後人,他們是大姐陳珍怡、二姐陳陶怡和18歲的弟弟陳天怡。從小出生在西班牙,年輕的他們對上海舉辦世博會的意義並沒有更深的體會,是爺爺陳漁光一次次地為他們講述世博會的故事,講述陳琪的故事。

  陳漁光是陳琪的侄子,也是西班牙華人總會會長。早在今年4月,他斥資修繕了陳琪紀念館作為獻給上海世博會的一份特殊禮物,現在,他又將自己的孫子、孫女帶來上海世博會做志願者,希望他們可以切身感受這一份百年難遇的榮耀。“爺爺知道世博會在招募志願者,就馬上把我們召集起來,讓我們一起報名參加。”陳陶怡告訴記者。雖然是親戚,可他們的中文水平還是參差不齊,珍怡和天怡只能基本中文會話,回答記者提問的任務就落到了機靈可愛的陶怡身上。“為什麼你的中文特別好?”“因為我特別的聰明。”給了姐姐和弟弟一個大大的微笑,陶怡調皮地答道。

  熱情、活潑是這批年輕的華人華僑志願者的特點。無論是誰經過面前,他們都會用陽光的笑容歡迎他們,並大聲問好,帶給遊客舒心的親切感。在這一切的背後,是笑得快僵的臉部肌肉和聲嘶力竭的喉嚨。雖然做志願者的生活很累,可是陶怡覺得很值得,她說:“一回宿舍倒頭就睡。不過再苦再累也沒關係,為了世博,沒有什麼熬不過去的。”

  與城市之緣 上海小子10年後首回家鄉

  小學時期就移民去了墨西哥,費飛已經十年沒有回國了。“在墨西哥呆了10年,美國呆了5年,實在太久沒有回國了。”費飛感嘆說。“世博會是世界的盛事。我的身體里流著中國人的血液,當然為我的祖國驕傲,所以這一次無論如何都要回來。”更令人驚喜的是,原來費飛本身就是上海人,背井離鄉多年,讓他格外想念上海的空氣。“雖然記得不是很清楚了,不過上海真的變了很多,幹凈、繁華,還有就是,人多了好多。”

  站在志願者崗位上,費飛最怕的就是與遊客起爭執。費飛服務于中國館,而中國館的預約券又是在開園十分鐘之內就會被瘋搶一空。供與求的差異令他十分頭痛,“我們總是會被遊客問為什麼中國館進不去,甚至強迫我們要帶他們進去的,挺難應付的。我們只能盡最大可能安撫他,尋求‘和平’解決。”這不,費飛正說著呢,那邊又有一名男性遊客逼近,“你能帶我們進去嗎?”當得到否定的答案時,該遊客發出一聲遺憾的嘆息。“我站在這個崗位上,就要履行我的責任,大家相互理解吧。”

  無論如何,費飛都相信此行絕對是人生中值得紀念的一筆,“我愛這里的每寸土地,因為這里是我的家。”在完成14天的志願服務後,他還給自己留出了充足的時間故地重遊,“外灘、城隍廟一定要去,因為都是記憶中的名字。”

 

編輯:楊永青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