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採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動態

日本“小白菜”上崗:小抄不離身

時間:2010-08-04 15:11   來源:新華國際

  如果在世博園區人氣最旺的日本館和日本產業館附近遇到了用“夾生”漢語為你指路的志願者,請千萬不要驚訝,那你一定是撞上了來自日本志願者。為了更好地服務世博,日本志願者可動了不少腦筋,隨身小本子上涂滿了世博信息,連手背也成了最佳“小抄工具”。

  首批來自日本的36名志願者已于7月27日起正式上崗,他們也是世博園區內的第一支外國志願者隊伍。

攝影:施培琦

  報名人數太多 抽簽決定去留

  今年年初,世博會日本志願者招募、選拔工作正式啟動。由上海世博局授權日本上海世博會志願者協力實行委員會,從公開報名的日本國民中選拔產生了75名日本志願者。日本志願團團長水谷左慧子向記者介紹,因為報名人數眾多,在選拔的過程中一度還引入了抽簽的形式來決定志願者的去留。

  據悉,日本志願者將于7月下旬至8月中旬,分兩批來滬服務。首批上崗的36名日本志願者中,年齡最大的66歲,最小的20歲。主要由大學生和退休人士等日本國民構成。半數日本志願者具有一定的中文會話能力,不少人還曾經是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的志願者。

  日本志願者的崗點主要位于浦東的AB片區、浦西的DE片區,靠近日本館和日本產業館,為遊客提供秩序維護、老年人、殘疾人和兒童扶助等服務。

  從愛知到上海 六旬翁好學不倦

  63歲的小川久夫原是郵局的一位公務員,退休之後仍然閒不下來的他便開始忙碌投身于各種志願服務。其中,連續成為2005年的愛知世博會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便是他最大的驕傲。“既能夠幫助別人,又能夠提高自己,何樂而不為呢。”不過,對于小川久夫不畏辛苦來到上海做志願者,他的家人曾經也有過擔心。“他們都怕我辛苦,但是我告訴他們,不去我會一輩子遺憾。看我這麼堅持,他們也就不反對了。”

  小川久夫學習過一年的中文,在他隨身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了兩三頁中文常用會話,下面標注了日文翻譯和拼音。他告訴記者,這是他上一次作為遊客前來世博所做的功課。記者粗略地翻看了一下,上面除了有世博交通圖外,還有老爺子手繪的園區片區地圖,並在旁邊配了東西南北方向指南。“園區地圖太大了,這樣指一指,比較一目了然,大方向不錯就可以了。”

  從愛知到上海,小川久夫眼中的兩屆世博有大不同:“這屆世博會的建築更宏偉,會場更大。”說到中國遊客的素質,小川久夫表示:“有些插隊的不太好,不過遊客排隊的毅力令我十分佩服。”

  “三字經”指路 遊客很受用

  身穿白菜服,日本小白菜要和本土小白菜一起經受大流量遊客的“拷問”。這不,在日本產業館前,小川久夫就被一家三口給攔下了,其中一位問道:“我要去中國館,應該從哪里走?”“你要去,中國館?”小川久夫用生疏的漢語回應道。好奇地看著這位志願者,遊客點了點頭。“從這里,向前走,過馬路,向右轉,過天橋,坐地鐵,走15分鐘。”三個字一組的回答,簡單直接且清晰,聽得幾位遊客都樂了。其中的小女兒還激動地跑上去,用英文問道:“你能給我寫幾句話嗎?”小川久夫起初還不太明白她的意思,呆立著不動。當明白到小姑娘是想讓自己簽名留念時,臉上也露出了滿足的笑容,為她寫上了日文傳統祝福語。

  在日本志願者服務的過程中,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眼見著遇到了不會中文的石川詩乃,一位遊客便用表情搭配手勢做出想喝水的動作。“噢!你想喝水,在那里!”石川詩乃高興地指向前方飲水點的位置,能夠幫到別人的她,最開心。“arigato”遊客用一句不甚標準的日文表達了感謝之情,這讓石川詩乃笑得更開心了,不斷與這位遊客揮手告別。

  問到對日本志願者服務的看法,那位提問的阿姨幾乎是毫不猶豫地豎起大拇指說:“雖然中文不行,不過態度真的很好。”

攝影:施培琦

  漢語不利索

  小抄來救場

  梳著標準日式包子頭的石川詩乃一看就還是個學生,青春無敵的她笑起來臉上還有兩個可愛的小酒窩,十分可愛。雖然已經服務了一個上午,可從她的臉上絲毫看不出疲勞的痕跡,“才第一天,哪里會覺得累。”

  不過,服務熱情高昂石川詩乃也有自己的痛苦之處,那就是不會漢語。最拿手的還是那幾句“你好”、“謝謝”、“對不起”,接受採訪時還得依托翻譯在一旁幫忙。不過,她的英文倒是說得不錯,和外國遊客溝通起來也沒有障礙。日本志願團團長水谷左慧子告訴記者,在當初選拔志願者的時候,就是以漢語或者英語作為條件篩選的。

  問到不會漢語對她的志願服務會否造成障礙時,石川詩乃很坦白地用力點了點頭。“碰到一上來就啪啦啪啦問不停,但是我又聽不懂的,我就會給他看這個。”舉起自己證件帶子,上面挂了一個碩大的“日本志願者”徽章。“然後我會問一句:‘你能說英文嗎?’要是不行,那只能求助身邊的其他志願者了。”和之前的香港志願者一樣,在日本志願者的身邊也會有一位“本土”志願者從旁協助。

  採訪間隙,只見石川詩乃一邊翻著自己的筆記本,一邊在手背上寫著寫什麼。上前一看,原來,她正認真地做著小抄。“問訊處”、“向前走”這六個漢字寫在最顯著的位置,下面還標有日語發音。“要是身邊的夥伴忙不過來,我就拿這個給遊客看,他們就能明白了。”石川詩乃笑呵呵地說,“雖然語言不通,但因為做得很快樂,時間也過得特別快。”(青年報)

編輯:徐維彬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