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人類文明進步的火種——從世博會的創新因素看“永恆主題”

資料圖片:3月28日在上海世博園區拍攝的瑞士國家館。 新華社發
新華網上海10月28日電(記者 李斌 賈楠 張建松)英國館“會發光的盒子”、日本館“會呼吸的房子”、瑞士館“會溶解的外牆”……
再過幾天,歷時半年的上海世博會即將落下帷幕。世博會上,最讓人難忘的仍是這些發明和創新的結晶。
創新是文明進步的火種,也是人類發展的永恆主題。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科技決定命運,創新改變未來。站在“十二五”的門檻上,中國必將插上創新的“翅膀”,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長空里搏擊翱翔。
歷史表明:世博會是人類創新思想、創新設計、創新意圖的匯聚舞臺,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產生了巨大推動作用
零排放,零交通事故,遠離對石油的依賴,遠離交通堵塞……走進上汽集團-通用汽車館,一幅向往人類20年後交通生活的畫卷徐徐展開。
這一切,緣于人類的創新——自動駕駛解放了人們的雙手,從而有更多時間獲取資訊、休息、娛樂。
作為工業文明的產物,從誕生之日起,世博會就注定以創新為其活的靈魂——
在創新理念的驅動下,“水晶宮”在1851年英國倫敦舉辦的第一屆世博會上拔地而起,成為世界上最早使用玻璃和鋼鐵建造的超大型建築,被稱為現代化大規模工業生產技術的結晶。
在創新思想的啟發下,瓦特帶著蒸汽機,貝爾帶著電話,愛迪生帶著留聲機、白熾電燈,卡爾·奔馳帶著汽車,柯達公司帶著照相機,盧米埃兄弟帶著電影機,萊特兄弟帶著飛機……走向了一屆屆世博會。
在創新科技的帶動下,1962年西雅圖世博會建造了可容納750人的“太空艙”,參觀者在10分鐘內就完成了實際需要20光年才能完成的往返9萬兆公里的太空之旅;日本磁懸浮列車從1985年築波世博會起多次亮相世博會,人類理想中的“地上飛機”加速狂飆……
有人曾這樣評價,也許你從未走進任何一屆世博會,但你的生活不可能繞開世博會所展現的發明與發現。
電話機、電影、煤氣灶、電視機、計算機、機器人等,大都經歷過世博會的“洗禮”;度假村、俱樂部、主題公園、百貨商店、自動售貨機……一項項科技發明,一個個公共設施,無不經由世博會獲得啟示、萌生創意。
人類文明進步的火種,悄然埋下、發芽……
“世博會是展示發現、激勵創新的舞臺,它鼓勵探索未知世界,強調創造嶄新事物,推動創新文化理念,幫助人們戰勝各種困難和挑戰,促進了世界經濟社會發展。”上海世博會組委會副主任委員、執委會執行主任萬季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