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世博會澳門館。
鄭觀應小檔案:鄭觀應(1842—1923年),本名官應,字正翔,號陶齋,廣東香山(今中山)人。他是中國清末維新派代表人物,近現代改良主義者,出身于買辦而逐漸走上維新之路的著名民族商人,提倡“富強救國”的啟蒙思想家。
東方網5月13日消息:據《東方早報》報道,在上海世博會澳門館中,一部時長17分鐘的影片將引導著參觀者一路前行。
這部特別制作的影片由一個澳門小女孩的生日禮物開始。在影片開場時,小女孩的爸爸送給她一盞精致的玉兔宮燈。後來,她不小心弄丟了宮燈,于是到處尋找。影片正是通過小女孩在澳門各個地方找宮燈的經歷,展示澳門百年來的巨大發展,特別是回歸十年多以來的可喜變化。
在片中,小女孩的宮燈是有魔力的,可以帶她進入“時光隧道”。在小女孩找宮燈時,她遇到的第一個人是一位老爺爺——清朝的鄭觀應。而鄭觀應則是作為澳門館影片的“第一配角”,在澳門和上海之間架起橋梁。
辦博夢今實現
鄭觀應可以稱得上是中國主張上海辦世博的第一人。在《盛世危言》這本書中,鄭觀應就提出了中國要舉辦世博會。
1894年春,作為維新派代表人物的鄭觀應發表著作《盛世危言》,相傳,光緒皇帝讀了這篇著作後,對其大為賞識,詔命總理衙門特印2000部,分發京都大臣閱讀。幾年之內,這本巨著竟被翻印20多次,共10余萬冊。
《盛世危言》貫穿著“富強救國”的主題,對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提出了係統的改革方案,其中就包括舉辦世界博覽會。《盛世危言》中的《賽會》一篇集中反映了鄭觀應對世博會的理解,他不僅充分地認識到了世博會對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而且還大膽提出了在上海舉辦世博會的主張,他認為:“故欲富華民,必興商務,欲興商務,必開會場。欲籌賽會之區,必自上海始。”
這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主張中國舉辦世博會的實例。一百多年前,舉辦世界博覽會是一個國家展示自己昌盛國力的驕傲行動,而在那時的中國,它還只能是縈繞在鄭觀應等仁人志士心頭的一個夢想。
如今,鄭觀應的夢想終于實現了,而“他”也有機會出現在上海世博會的澳門館中。
在澳門寫下《盛世危言》
鄭觀應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上海度過,但是其代表作《盛世危言》卻是在澳門輯著完成的。1885年,鄭觀應因保舉的人欠太古洋行四萬余元,途經香港時被太古拘留起來,到翌年才“脫累歸里,杜門養謼”;他所歸的“里”,便是龍頭左巷的大屋。從1886年起至1890年,鄭觀應一直居澳門,從事《盛世危言》的輯著工作。因此可以說,鄭家大屋便是《盛世危言》的誕生地。現在,他的故居——鄭氏大屋已經成為了澳門的一處旅遊名勝。
鄭家大屋大約建于1881年,由鄭觀應的父親鄭文瑞籌建。鄭文瑞共有9個兒子,為官為商的皆有,因此鄭家大屋也分為九宅,作為次子的鄭觀應自然有份資助建造鄭家大屋。鄭觀應有兩首七絕《提澳門新居》,內容是描寫鄭家大屋的大概位置和四周環境。
中西合璧的鄭家大院
鄭家大院整體建築均以青磚為主要建築材料。今天,由龍頭左巷大門進入大宅,入眼便是爬滿植物的照壁,左邊是座兩層大樓,是當年下人的居所。經過圓形拱門,便是一列長長的“轎道”,當年客人乘轎至此,便得下轎步入宅內。
與轎道一牆之隔的,是一個大花園,種了三棵楊桃樹。轎道的盡頭是一道門廊,上面挂著一塊書有“榮祿第”的大匾,“榮祿”便是清廷賜予鄭文瑞的榮譽封號。過了“榮祿第”匾,便見到一塊“崇德厚施”匾,乃是當年山西巡撫曾國荃,為感謝鄭家為山西旱災出力籌款賑濟而特意贈送的。
過了這道門,便是大宅的正式范圍了。只見三座樓房呈相反的7字形列開,前院種有一棵蓮霧樹,樹下是石桌石凳,石桌旁尚存一口井。往前行,右邊一道門進入是一座小花園,在此可欣賞鄭家大宅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
前院正中便是鄭家祖屋了,大門頂挂著“通奉第”大匾,下面便是“前迎鏡海,後枕蓮峰”對聯。整座祖屋高兩層,前後兩進,中間隔著天井;後進的二樓上更有一閣樓,通前進的天臺。進入二樓,便是祖屋的大廳,地上列著桌椅,這里應該是當年家族團聚、春秋祭祀的地方。與祖屋相連的便是鄭觀應之弟鄭曜東(即三男)的大屋;前院的最盡頭,與祖屋和三房成曲尺形,上書“日月光華”的大樓,便屬鄭觀應這一房了,可以相信,這里也是《盛世危言》寫作的地方。
遊客參觀免費
隨著時間的推移,鄭家大屋的輝煌也隨著鄭觀應的與世長辭悄悄流逝了。據說在抗戰期間,大屋被設為涼果廠和學校。因乏人照料,原來老榕成蔭、樓房林立、氣派豪華的大宅逐漸變成了頹垣敗瓦、雜草叢生。
幸運的是,經過澳門特區政府和物業主的磋商交涉,終于達成了協議,政府用一塊位于南灣人工湖的土地來換取鄭家大屋,該文件在2001年7月5日正式簽署。同年政府對鄭家大屋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工程,費用在3500萬元左右。澳門正式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作為其中少數中式建築之一的鄭家大屋也借著此次活動重現光彩。
如今,鄭家大屋每天都要迎接許許多多前往澳門的遊客,而參觀鄭家大屋並不需要購買門票,參觀費用全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