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暑假,世博園迎來了學生觀博潮。
在徜徉園區美景和飽覽展館風採時,少數遊客在拍照上表現出的不文明,與這場美輪美奐的“視覺盛宴”格格不入:無視“禁止拍照”的規定亂拍,為選取最佳角度阻擋別人去路,生拉硬拽他人合影……孩子們真誠發問:當你按下快門時是否該想一想,自己的舉止和照片是否一樣美?
百無禁忌,展品遭殃
荷蘭館前有一群可愛的雕塑小羊。一名8歲女孩一手拉著媽媽,一手指著前方問:“大家為什麼要把小羊當馬騎呢?是要拍漂亮的照片嗎?”記者順著她手指的方向看到,一群人在“羊群”中,或摟著羊脖子,或騎在羊背上,或揪著羊耳朵,擺出各種姿勢合影,全然不見旁邊“僅供觀賞,不要坐在上面”的提示。這些小羊或外殼剝落,或耳朵沒了蹤影,或尾巴掉地,或身體出現裂痕,讓人看了很不是滋味。
本屆世博會上,不少國家捧來了國寶,比如法國館里的羅丹雕塑、英國館里的瓷瓶等文物,讓組團參觀的向明初級中學學生欣喜不已。欣賞這些藝術瑰寶,需要靜心仔細觀看,但還沒等學生們走到藝術品前,就亮起幾下照相機刺眼的閃光。孩子們指了指旁邊的“禁止拍照、禁止觸摸”牌,暗示遊客此處不宜拍照。然而,一些遊客根本不予理睬,有些遊客雖然有點不好意思,但並未停下拍照,只是嘴上連連說“馬上就好”,依然故我。
強拉硬拽,佔道拗型
在上海大學攻讀貿易專業碩士學位的非洲姑娘蘇達,在非洲聯合館塞內加爾館內負責敲章服務。她遺憾地表示,很多遊客想跟她合影,經常二話不說就搭肩拍照,這讓她有點不太習慣。
“我每天大概要拍幾百張照片。大家看到我可能覺得比較新鮮、好奇,想要通過拍照的方式留下回憶。可能遊客們不會說英文,也就沒有徵求我的意見。”蘇達建議,在和工作人員合影留念時,如果能先詢問一句:“可以和你一起拍個照嗎? ”哪怕用手比劃兩下,都會讓對方感到非常高興。
記者發現,不經過交流或者不會交流便硬拉外國人合影,在世博園內並非個別現象。澳大利亞館門口的國外安保人員非常友好,排隊時不少遊客爭相上前拉他們合影,甚至影響到其正常工作。一些中東國家的保安衣著打扮風格獨特,不少人常常快跑到他們身旁,不管是否情願,“萩嚓”合影,算是滿意而歸。至于國內外演藝明星光臨的場所,粉絲們更是瘋狂追捧,強行擠上前合影,已見怪不怪。
在中國館前,幾名相約來參觀的中學生正在排隊。其中一人拿出相機說:“還要等很久,不如我們先和中國館合個影吧。”眾人讚同。一名學生于是迅速爬上旁邊的護欄,慢慢站直身體,並伸開雙手保持平衡,不停催促同伴:“快點拍快點拍,我快站不住了。”這個危險且有失文明的造型,讓不少排隊者側目。
還有不少學生向記者反映,在一些熱門景點參觀過程中,有些遊人為了取到最佳攝影角度,或者為了拗一個獨特的造型,居然長時間擋在其他人的必經之路上,害得其他人要麼止步,要麼繞行。尤其是在世博園人流量極其密集的場所,這種行為常令人反感。
留影失文明,終丟美情懷
對于遊客來說,參觀上海世博會 “不出國門,看遍世界”,機會千載難逢,熱衷拍照留念也是人之常情。但拍照時不經意間暴露的不文明行為則有失體面,一定要拍張照片才算“到此一遊”的心態也需要糾偏。
關于近年來中國盛行的旅遊風潮,坊間有句略帶粗鄙但十分形象的歸納:“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景點拍照。”似乎,只有拍照為證,才能說明自己曾“到此一遊”,拍照成了旅遊中的一件大事。復旦大學社會學係顧曉鳴教授認為,這其實是將遊覽體驗和拍照本末倒置了。他舉例說,有遊客來到著名景點北戴河,遍尋景點竟沒有看到“北戴河”三個字,只有一片海水,怎麼證明自己到了北戴河了呢?附近的小販看到商機,在一塊牌匾上歪歪扭扭寫上“北戴河”三個字,付三元錢可拍一張合影,頓時讓不少遊客排起了長隊。
顧曉鳴說,拍照中的不文明行為,本質是一種扭曲了的“物化”。物化是莊子提出的一種泯除事物差別、物我同化的精神境界。拿拍照來說,拍照欣賞風景的人和鏡頭中的景完全融合是一種最高境界,“但現在這些拍照行為,不是人與景和諧統一的境界,而是單純地變成——人為了永久佔有風景的拍照定格,反而有損風景的韻味。”專家認為,拍照只是參觀、遊覽、旅遊中的初級行為,用心去欣賞和體驗留下更深刻印象,把美好景物和事物留存心中,才是高級行為。“如果只是為了留張好照片而有失文明,最終失去的是一種美妙情懷。”(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