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採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世博動態

烏鎮案例:外觀依舊古樸 內里大有乾坤

時間:2010-05-25 13:49   來源:解放日報

參觀者好奇地探究烏鎮的管網係統 攝影:龔星

  如果不是在世博園城市最佳實踐區親眼看到,記者還真不了解如今的古鎮早已超脫了 “俗氣”。江南古鎮從來就不少爭議。“古鎮熱”剛開始時,人們擔心為了發展旅遊把古建築改得面目全非;而等到古鎮都被蹄鏣淹沒的時候,人們指指點點說果然古鎮的風味變了:沒有原住民,商業氣息太濃。日前在世博園E片區城市未來館三樓展示的烏鎮案例,讓人們重燃再回古鎮的信心。

  記者去過烏鎮的東柵地區,留下的印象只是對古建築外貌的保存。在烏鎮案例館參觀,看到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的一句話點出了如今烏鎮的新氣象:“西柵的保護,不僅注重古建築外觀的整治,更加注重生存環境的改善。當保護歷史遺存觸及到了更深層面的時候,這是一種有益的探索。”

  阮儀三所說的“更深層面”是指什麼呢?烏鎮案例提出的“古鎮社區”概念率先觸及。烏鎮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高昱萍介紹說,在選擇古鎮保護路徑時,首先想到的是,要保護建築外觀,也要關懷居住者的感受。這里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觀光博物館”,而是一種功能完備的生活社區。而對于遊客,這樣的社區才值得來玩、住和體驗。

  古鎮本來就是以前的社區,因為房屋老化、設施陳舊不適合現代生活而單純地成為景點,如何把它重新變成人們喜歡在這里生活的社區呢?烏鎮是這樣做的:按照安全、合理的原則,把電線、電纜、自來水管道、污水管道、雨水管道全部埋入地下,如今在烏鎮的東、西柵景區,空中沒有淩亂的電線電纜,地上未見縱橫交錯的管道溝槽,重現了舊時古鎮的風貌。而居民家中,電燈、電話、電視、寬帶、空調等一應俱全,雨水管、排污管、垃圾收集暢通便捷,生活條件與城市小區無異。

  木頭柱子、雕花格子窗、斑駁粉牆……外觀依舊古樸,內里卻大有乾坤:可無線上網的寬帶、收得到“國家地理頻道”的衛星電視、可直飲的生水……在一處改造後的大宅院里,灰瓦白牆雕花窗下,竟然還有一個裝修現代的溫水遊泳池。

  這樣的環境已經吸引了將近80多戶原來的居民自願返遷。隨著原住民的返遷,烏鎮西柵的老茶室、戲院、書場又興旺起來。所以,阮儀三說,“古鎮的未來還是在于人。”烏鎮寧願把許多房子空著不去開店,等待著新的居民來此入住。相信用不了多久,這個街區就會煥發新的旺盛活力。(楊健)

編輯:徐維彬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