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連戰訪大陸李登輝為何頻發謬論?

  時間:2005-04-30 10:39    來源:     
 
 

  
              點擊視頻            


  主持人 李紅: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4月26日到達南京,正式展開了為期八天的“和平之旅”訪問活動。然而島內的“臺獨”分裂勢力的頭面人物李登輝卻對連戰的大陸之行驚慌失措,焦慮不安,他舉行記者會攻擊連戰赴大陸訪問,在原則、身份、時機、地點、方式上統統不對。並稱即使見面也應該把地點選在美國。此番言論引起了輿論的嘩然,那麼李登輝為什麼說這些話?這反映他怎樣的心態?又表達了他怎樣的立場呢。今天我們邀請到了兩位嘉賓共同探討。他們是臺灣新聞局前局長,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邵玉銘先生和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政治室主任謝鬱女士。

  4月26日上午,國民黨主席連戰啟程赴大陸訪問。歡送連戰的“泛藍”陣營與阻止連戰訪問大陸的“泛綠”陣營,在臺灣的中正機場爆發了流血衝突,造成十五人受傷。據臺灣《聯合晚報》報道,盡管臺灣航警出動了3500名警力到達現場,但並沒有起到制止衝突和維持秩序的作用,情緒激動的“藍綠”雙方支持者突破盾牌封鎖,在機場大廳上演了一場雞蛋、水杯、石頭、棍棒、鞭炮齊飛的混亂場面,多名人士受傷挂彩,其中不乏白發蒼蒼的老者,很多傷勢嚴重的人當場被被送往醫院急救,場面一度完全失控。據了解,此前李登輝曾聲稱會發動支持者在機場攔截抗議連戰訪問大陸。

  對于連戰此次的大陸之行,臺聯黨連日來抨擊不斷,4月21日在一次獨派人士聚集的大會上,李登輝痛批連戰訪問大陸有“五不對”,包括"身份"不對、"時機"不對、“地點”不對、“方式”不對、“原則”不對,並揚言兩岸問題應該與日本一起到美國去談。

  同期:李登輝

  有臺灣,有把臺灣的主權放棄的日本,美國操縱的,還有中國(大陸)它是要臺灣的主權,一起來嘛,臺灣問題是國際問題,和世界和平有關係,若要談,不是去北京談,所以要談兩岸關係要有適當的地點,適當的地點就是美國嘛。

  對于李登輝的言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回擊說,李登輝只有一個不對,就是根本不對。

  同期:宋楚瑜

  他有一個不對,就是根本不對,既不曉得他的根,也忘掉了本。

  主持人:

  邵先生,剛才在短片當中我們看到,就在這個連戰先生啟程之前,在臺灣的中正機場發生了這種流血衝突,現場非常混亂。那麼據我所知,有很多的老年人也遭到了一些黑衣青年的圍攻。那麼您所了解到的情況是什麼樣的?

  中國國民黨中央前秘書長 臺灣當局新聞局前局長 邵玉銘

  因為那時我在臺北。大概所謂“泛藍“泛綠”到機場大概也不過兩千人左右。那麼警察大概有三千多人。我們很多人都懷疑,那天的航警局是不是有“放水”,就是說讓臺聯黨和民進黨人士進入機場的大廳。所以才造成整個衝突的局面。假如說今天航警局真的是大公無私的話,他根本可以把這一兩千人把他分開,就不會有事情。所以我們“泛藍”陣營這個“立法委員”,包括國民黨跟親民黨,在質詢,懷疑是不是航警局因為政治的因素,放任這種事情的發生。

  主持人:

  那我們現在來看,就是李登輝他有如此強烈的反映,是出于一種什麼樣的原因?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政治室主任 謝鬱

  李登輝最近他確實是非常焦慮不安,焦躁不安。可以說,用他自己的話說,他覺得這是他一生中遇到最大的危機,其實我就說,這也是作為臺灣島內“急獨”勢力面臨的一次空前的危機。我們知道就是其實今年初以來,兩岸之間出現了很多比較好的溫和的氣氛,包括什麼“春節包機”直航,我們胡錦濤主席的四點意見,等等一係列,包括最近的國親兩黨的黨主席,到大陸來商談如何推進兩岸關係,開放兩岸交流,像這一切都在臺灣其實形成了一種社會氛圍,那就是臺灣的要求和平,要求兩岸穩定,要求兩岸關係發展,反對“臺獨”惡化兩岸關係的這種民意在上升,在強化。這對李登輝來說,是他最不願意見到的一個現象。這個是就預示著他的政治生命,他的政治舞臺越來越萎縮,越來越狹小,所以他才會說,這是他寢食難安,連覺都睡不著。最近,所以說出了一些幾乎那種非常抓狂的那種語言來。什麼要“玉石俱焚”,要“全面開戰”,大概反映他這麼一個心態。

  主持人:

  那麼就在李登輝抨擊連戰先生來大陸訪問的時候,他用了幾個“不對”,原則不對,身份不對,時機不對,地點不對,方式不對,二位怎麼來看待這幾個不對?

  中國國民黨中央前秘書長 臺灣當局新聞局前局長 邵玉銘

  我覺得這都是胡說八道。我們這一次連主席,以及以後的宋主席都是公開的,透明的,讓大陸人民知道,讓臺灣人民知道。而且連先生,他一個在野的政黨,他也不是來簽約。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政治室主任 謝鬱

  另外比如他講的那個會談的方式不對,身份不對,時機不對等等,就是說在現在他這種情況下,本來這個祖國大陸出臺《反分裂法》,是一個向“臺獨”勢力一個警告,等于就是非常有針對性,所以對他來說無疑是當頭棒喝,那麼他本來想借這個事情,大肆再炒作一些島內的所謂“反中仇共”的民粹。現在其實國親兩黨,和中國大陸方面營造出兩岸的緩和的氣氛,使他所要想走的炒作起來的這種反大陸的聲勢和民粹,就沒有市場了,也沒辦法來操作了,所以他覺得當然時機不對,正好切斷了、打亂了他的計劃和部署,他當然覺得不對。

  主持人:

  那麼李登輝在指責連戰先生訪問大陸的幾個不對當中呢,其中說到了,即使要見面也要把地點選在美國,那麼對于這一種說法,我們再來聽聽美國官員,他們的態度是怎麼樣,一起來聽聽。

  對于李登輝提出的,兩岸問題應該到美國去談,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艾瑞里聽了一頭霧水。

  同期: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 艾瑞里

  在美國談?為什麼要在美國談。

  對于李登輝提出的兩岸問題應該由大陸、臺灣、日本、美國四方進行會談,艾瑞里表示,兩岸的問題要靠兩岸自己解決。

  同期: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 艾瑞里

  我認為你不能要求美國來解決這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靠當事人自己解決。

  主持人:

  那麼可以說美國方面的態度還是非常明確的,說兩岸之間的事情,應該由兩岸的人們自己來解決。那麼現在我們再來看李登輝,他為什麼要把美國扯進兩岸的這種交流交往和互動當中,他想讓美國在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他又想要幹什麼?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政治室主任 謝鬱

  他之所以講這個話,應該把什麼兩岸談的方式搬到美國去,其實反映他一個心態,就是在他覺得“臺獨”已經走到窮途末路的時候,他想借助外力,想進一步把臺灣問題推向國際化,搬到國際上來說。其實這就是說,經常我們知道島內的“臺獨”勢力有一種誤判,他們也一直在向臺灣的老百姓在進行這種宣傳,就是說那個,美國和日本會無條件支持臺灣,如果臺灣是要起來“臺獨”,那麼跟中國大陸發生軍事衝突,美日會無條件支持臺灣。他一直用這種言論來迷惑群眾,迷惑他的支持者。其實,同時他自己,他也本身就是有這種誤判的。所以現在他的這種表現,就是說他還期望,最後他還寄希望于能不能引進外力,來支持他,來跟這種整個兩岸關係緩和發展的這種潮流相抗衡。

  主持人:

  那麼對于這個李登輝究竟秉持一個什麼樣的理念,我們可能需要對他個人的歷史做一下回顧,那我們一起來看一段短片,一起來看。

  李登輝祖籍福建省永定縣下樓村,清末時他的曾祖父移居臺灣。1923年1月15日,出生于臺北縣淡水三芝鄉扶貧村。李登輝的父親李金龍,是日本佔據臺灣時期的警察,哥哥李登親是臺籍日本兵,1945年被日軍徵召到菲律賓戰死,靈位被日本放在靖國神社里。

  1940年李登輝自己改名為岩里政男,1943年他開始在日本京都帝國大學讀書。1944年在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期間入伍,接受日本軍國主義訓練,被授予日軍少尉軍銜。1965年李登輝赴美國到康奈爾大學學習,1971年加入國民黨。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逝世當天,李登輝繼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從此開始了長達12年的執政統治。

  主持人:

  那麼邵先生我知道在李登輝執政時期呢,您曾經做過四年的官方發言人,那麼其中兩年是做這個李登輝的官方發言人,那麼依照您對李登輝的了解,您覺得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在這個性格或者是品行方面,有一些什麼樣的特點?

  中國國民黨中央前秘書長 臺灣當局新聞局前局長 邵玉銘

  我還沒看過臺灣一個政治人物,穿日本和服叫大家照相的,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呢,他常常講日本人不要再道歉,說你道歉太多了,沒什麼好道歉的,這話在臺灣也只有他一個政治人物做這樣的事情,說這樣的話,所以我是覺得恐怕這個皇民化的教育,對他是,因為他從小到22歲,這個恐怕是非常徹底,所以我認為這是一個悲劇,非常復雜的。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政治室主任 謝鬱

  其實我覺得當時大家第一次對他的這種親日媚日的心態,有最直接的體驗就是當時我們看到,他跟日本的一個右翼作家司馬遼太郎的訪談錄。當時他在這一次訪談錄,談了是七天七夜,談了很長時間,他把他內心很多話都講出來,那麼最後就寫成了一本書出來,叫《生為臺灣人的悲哀》這本書。他里面就講這個意思,他覺得他生為一個臺灣人從來都是悲哀的。

  解說:

  曾任蔣經國英文秘書的馮滬祥先生說,他也曾與李登輝有過多年共事的經歷,而在他眼中,李登輝的復雜性還體現在他政治上的工于心計。

  臺灣知名人士 曾任蔣經國秘書:馮滬祥

  他從前經國先生的時候,跟經國先生來交談,那麼經國先生坐得非常穩當,滿滿地坐在椅子里,他就把椅子坐三分之一,完全像一個小學生在老師面前,那種屈膝卑躬,兩手放在膝蓋前面,一副非常聽話聽訓的樣子,你可以看出當時謙恭過了頭了。他因為曉得蔣經國先生非常重視山地鄉貧苦的地方,去關心他們的生活,所以他特別講,他就是退休之後,要到山地鄉里面去傳道,而這個蔣經國先生聽了以後就覺得他沒有權力欲啊,他不會有那種野心啊,而且應該是循規蹈矩的,完全是假的,完全是兩面手法,完全是兩副面孔,等他當了“總統”之後,拋出“兩國論,不斷推進“臺獨”路線。

  中國國民黨中央前秘書長 臺灣當局新聞局前局長 邵玉銘

  那等他2000年以後,他離開中國國民黨的時候,他突然發現他沒有政治舞臺了,為什麼?假如今天支持一個中國原則,那是國民黨,他被國民黨開除了;假如他走向一個比較溫和的一種“臺獨”的話,也就有民進黨也不需要他,他非要給自己找一個政治舞臺,所以只好找一個臺聯黨,所以我認為是,希望給自己一個政治舞臺是他最大的考慮。我認為他是一個不甘寂寞的一個政治人物。臺聯黨也好,李登輝先生也好,是一個悲劇性的一種政治勢力,一個希臘式的,就是說注定要失敗,因為他違反了時代的潮流。今天一個“全球化”,兩岸人民追求和平,繁榮,這樣一個大的趨勢,你要逆勢而為的話,那最後的結果是可以預期。

  主持人:

  那麼也正像二位所說的,其實兩岸人民是渴望交流和交往的意願是越來越強烈,少數的一種極端的“臺獨”勢力不會起到多大的作用。(編導:柴璐 翟鈺 攝像:孔河 雷昊) 

  (責任編輯:月光)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