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兩岸政局背後的臺商勢力:政治訴求 經濟互動

  時間:2005-05-23 11:12    來源: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並注明摘自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

  臺商及其相關群體的利益期許,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政治要求。這或許會成為影響兩岸當局下一步動作的重要指向

  本刊記者/孫展 陳曉

  自1970年代末期大陸與臺灣交往恢復,兩岸經貿、文化往來日益密切。20多年來的積淀,不僅造就了兩岸目前巨大的貿易、投資額,同時也產生了一大批與此利益攸關的群體。

  “臺商、臺幹、臺生、臺屬”,是兩岸對這個群體中不同身份人群的不同稱謂,但這個群體由于利益相關,價值取向接近,也日益成為對兩岸政治走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的新生力量。

  用臺灣前陸委會主席蘇起的話來說,目前的兩岸政治走勢是“把非政治的因素凝聚起來包圍政治因素”。

  

“第26個縣”

  根據大陸方面的統計,截至2003年底,臺商赴大陸投資項目為60623項,協議金額706.3億美元,實際投資金額365.1億美元。這一數據在2004年已超過64000件,實際投資金額超過400億美元。

  而根據臺灣方面的統計,從1952到2003年,臺商赴大陸投資共31151件,投資金額343.1億美元,佔臺灣對外投資總額的47%,居臺灣對島外投資的第一位。

  兩岸民間研究機構對此數據的估算則更為巨大,根據臺灣《投資中國》雜志2004年1月的統計,截至2003年6月,臺商在大陸注冊件數為68115件,實際利用臺資773.57億美元。

  另外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兩岸貿易額已經由1978年的0.46億美元上漲到2003年的583.77億美元。累計貿易總額達到3262.99億美元。

  與這一係列巨額經貿數字聯係在一起的,是數量龐大的臺商群體。作為臺灣工商界在大陸的延伸,這一群體的數量與日俱增。據臺灣媒體的估算,在大陸投資經商的臺商保守估算有20∼30萬人,而大陸學者的估算達到80∼100萬人之多。

  另外,大陸臺資企業雇傭的“臺籍幹部”達到數萬人,還有數以千計的臺籍學生在大陸就學。這些人佔臺灣本島的人口比例並不算大,但是如果將這個群體能夠影響的親屬以及朋友算計在內,則其影響力不能小視。根據臺灣“陸委會”的統計,其直接聯係的群體達到500萬之眾。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表示,隨著臺商及其他與大陸利益相關群體人數越來越多,他們與大陸的依存關係也越來越密切,這個原本具有不同背景,各自分散的群體的核心利益已經開始日趨一致,形成新的社會群體與利益團體。由于他們的利益既與島內相關,也與大陸密切聯係,從而使他們的角色頗為特殊。

  在政治層面上,這個群體中的大多數人主張臺海和平,保持兩岸局勢的穩定。而在經濟層面上,他們則積極推動“三通”,主張兩岸加強經濟往來。

  正是有鑒于這個新興群體與日俱增的影響力,臺灣媒體甚至將這一群體稱為在“臺、澎、金、馬”25縣之外的第“26縣”。

  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以及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大陸訪問期間,都各自在上海安排了專門時間會見臺商代表。連戰對臺商參與大陸改革開放予以高度評價,認為他們是兩岸“雙贏政策的先鋒部隊”。而宋楚瑜則更直接明了地談到,去年臺商從大陸賺了超過300億美元,“如果沒有臺商,臺灣對外貿易就要逆差216億美元。”

  

政治訴求升溫

  盡管臺商及其他與大陸相關利益群體在經濟方面聚集了不少能量,但其政治態度的表達卻相對隱諱得多。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綜合室主任彭維學用“政冷經熱”這個詞來概括過去幾年中大陸臺商的政治態度,“多數臺商非常務實,不願在公開場合表達自己的政治態度。”

  但是,自去年以來,這種現象發生了一些改變。不少在大陸的臺商一改過去對政治保持低調的態度,轉而試圖對政局走向發揮影響。在2004年臺灣“大選”當中,在上海等地的臺商甚至發起“愛鄉項目”,呼吁臺商積極回島投票。

  據大陸、香港、臺灣等多方媒體的估算,通過各種渠道由大陸返島投票的臺商人數達到10∼12萬人,有媒體更估算這些人數高達20萬。臺灣選民1600萬,而實際參加選舉投票的人數一般在1100∼1200萬人左右,因此這部分臺商的選票對于實力相差不大的“藍”“綠”雙方都具有重大意義,臺商群體也就成為雙方競相爭取的對象。

  “臺灣政局勢力比較平均,近年藍綠固定選票的差額非常微弱,因此臺商群體的選票成為影響選舉結果的重要籌碼。”漳化銀行昆山辦事處首席代表紀榮年對本刊說。

  當時在選舉之前,“泛藍”陣營的連戰和宋楚瑜特地聯名向臺商發出公開信,信中承諾如果當選,將與大陸建立共同市場、一年內開放海運直航、對臺商稅收政策予以優惠、協助解決臺生教育及臺商醫療等問題。2004年春節,陳水扁和臺商團拜的時候也許出四大利多,其中有一項就是大陸臺商的小孩,每年可以獲得3萬臺幣的補貼。雖然只于2004年實施一年,但向臺商示好之意可見一斑。

  盡管最後選舉的結果,連宋並未當選,但是兩人在公開信中承諾臺商的條件卻一直成為國、親兩黨共同推動的事情,在此次連宋訪問大陸期間,其與大陸方面商討的諸多議題也依然集中在上述幾點當中。

  而臺商也在尋求各種途徑謀求自己的經濟利益。葉惠德做了四年上海臺商協會會長,每年都會和臺灣當局就臺商利益問題協商三次。除通過同業協會下情上達,對臺商來說更有效的方法是影響政黨中的高層力量,增加與臺灣執政當局談判的籌碼。

  “比如此次臺商反映的問題,可以讓連戰和宋楚瑜在‘立法院’師出有名。”葉惠德說。

  據介紹,漳化銀行的老板跟連戰私交甚篤,從學生時代開始就是好朋友。此番連宋登陸,讓漳化銀行昆山辦事處的首席代表紀榮年對銀行被核準營業心存希望。

  

經濟互動的影響

  與國、親兩黨相比,民進黨對大陸臺商的態度卻是陰晴不定。先是憂慮臺商西進的態勢無法遏制,恐怕臺商成為“以商逼政,以通促統”的中間人。民進黨一些高官表示要對臺商開徵“國家安全稅”,對臺商採取“配額制”等措施。但是迫于臺商佔據的重要經濟政治地位,以及選情壓力,又會在選舉之前採取一些有利于臺商的措施,因此其政策常在搖擺之間。這種對臺商搖擺不定的態度,也引發了一些臺灣工商界大佬的轉變。先是長榮集團董事長張榮發品評當局在“三通”問題上走的太慢,不兌現承諾。進而臺灣宏集團前董事長施振榮也表態不希望再被聘為“國策顧問”。而被譽為陳水扁幕後金主的臺灣奇美集團董事長許文龍近日公開發表退休感言,表示臺灣、大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人民都是同胞姐妹,“臺獨”沒有出路。許文龍的言論在臺引發巨大震動,被當地媒體形容為“震撼彈”。

  此外,被指為民進黨選舉資金來源的臺灣金融界,也是“官股”比重較高的金融機構,政治傾向也開始松動。

  “近年來大陸市場的強大吸引力,促使新光、國泰等金融集團也上北京公關,並遊說當局開放大陸金融業來臺,這勢必會影響他們原來的政治立場。”一位昆山臺商向本刊指出。

  就在國、親兩黨訪問大陸之後,大陸提出近期開放大陸居民赴臺灣旅遊,擴大開放臺灣水果準入,對其中十余種實行零關稅等,並商談處理避免對臺商雙重徵稅等問題。

  根據臺灣農業專家估算,一旦大陸給予臺灣水果免關稅、並擴大產品的上市渠道,今年臺灣的出口金額至少可增長7%,大約增長了500萬美元;2006年至少再增長一成五,總額將超過1億美元。以芒果為例,臺灣農政單位估計,僅大陸開放上海與北京兩地市場,就能讓臺灣芒果每年增加約兩千噸銷售量,為農民帶來300萬美元以上的收益,並解決臺灣芒果在夏天盛產時所發生之產銷失衡等問題。

  大陸遊客的購買力已在香港個人遊中展露無疑。香港旅遊發展局的有關統計顯示,個人遊內地居民平均每人在香港消費超過6100港元。而據臺灣觀光局的數據顯示,去年赴臺的海外客329萬,大陸客人僅佔約20萬。開放大陸居民遊臺,以每年爭取50萬大陸遊客預計,保守估計大陸居民在臺灣人均消費3000港幣,也會帶給臺灣15億港幣的收益。

  前海基會副秘書長、鳳凰衛視評論員石齊平對本刊表示,大陸對臺商待之以禮,許之以利的種種政策釋放出諸多善意,而值得關注的一點則是,現階段的臺商與數年前相比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他們的企業在大陸立足之後,關心的問題就不單單是經濟利益,同時也對大陸的行政、執法環境提出了更高的期盼,如何在改革中完善這些環節,則成為下一步大陸能否持續擴大對臺商影響力的關鍵所在。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