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兩岸關係新思路:新規則與新生態的臺島政局新變

  時間:2005-05-23 11:10    來源: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連宋“登陸”,破解了一些原本以為難以撼動的政治迷思,使得臺島既有的政治生態出現了或能引發質變的量變。雖然情勢仍難明朗,但是臺灣的政治新局已略現雛形。

  

臺海風雲新懸念

  兩岸關係及臺灣的選擇,最終的競爭場域還是在臺灣選民——選民決定了“立法院”的組成,影響了政黨的方向。因此,沿續當前以爭取臺灣民心為基礎的兩岸政策,仍是最好的選擇

  文/石齊平

  緊鑼密鼓地,連、宋先後完成了大陸行。

  從兩岸關係的角度看,最值得關注的現象與成果不外兩個,一是大陸熱在臺灣內部的興起,二是與“九二共識”並列的“兩岸一中”的新論述。兩者對臺灣政局及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會產生何等影響,已成為當前海內外眾多觀察者心中共同的懸念。

  

連宋大陸行:效應與懸念

  很快,臺灣“五·一四”所謂的“任務型國代”的選舉就給了初步的答案。以政黨版圖看,綠營(民進黨、臺聯黨及建國黨)得票佔49.87%(其中民進黨為42.5%),藍營(國民黨、親民黨及新黨)得票佔45.91%(其中國民黨為38.9%)。

  藍輸給了綠,國民黨輸給了民進黨,親民黨輸給了臺聯黨,一般普遍期待的大陸熱對藍營的加持效應沒有出現,選舉結果似乎給大陸熱當頭澆了一盆冷水。當然,這次選舉投票率很低,只有23%。

  另一方面,有鑒于兩岸關係能否突破,關鍵之一是兩岸領導人能否舉行高峰會,而後者又受困于兩岸當局在“九二共識”表述上的巨大分歧,于是親民黨宋楚瑜大陸行的最重要工作與成果之一,即是在“胡宋會”中創造了一個新的表述:“兩岸一中”,希望以此與兩岸各自找到一個不失面子的臺階。

  然而,無論在“五·一四”選前或選後,人們都看不到扁陣營對此有任何積極的回應。

  對于選情事前的期待與事後的結果出現巨大反差,很多人看得一頭霧水,但分析起來,還是可以找到若幹關鍵原因的:

  一、國民黨已給臺灣另外一種選擇,打出了大陸牌,戰略上是成功的,連戰回臺後其民調支持度領先陳水扁8個百分點就是證明;但國、親兩黨均沉湎于成功的喜悅中,組織動員上犯了戰術上的錯誤。

  二、綠陣營正好相反,大陸熱使他們產生了危機意識,全力一搏。

  三、技術性的一些因素,如中北部大雨,南部大晴;又如民眾誤把投給中國國民黨的票投給了中國民眾黨。

  四、“兩岸一中”成了綠營新的箭靶,批這個“一中”就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

  總之,藍營失去了一個絕佳的機會,扭轉長期以來綠長藍消的趨勢,綠營則在巨大壓力下避免了一次挫敗,此一結果,對分裂勢力或扁陣營而言,都是關鍵的一役。

  在這里,有必要對“兩岸一中”做個解讀或判讀。

  此前所雲,照親民黨說法,這是一個給陳水扁下的臺階,因為扁把“九二共識”說死了,從來就否定到底,現在表述為“兩岸一中”,希望扁因此有個轉彎的余地。但“兩岸一中”在文句邏輯上確實沒有了原“九二共識”的“各表”模糊空間,從而還不利于陳水扁走下臺階,也不利于各方期待中的“胡扁會”的成局。何以至此,判斷可能是大陸當局對陳水扁的多變性格感到“不太能相信”,對“胡扁會”有所猶豫,故把門檻提高,以降低風險。

  

臺灣政局:新規則與新生態

  現在,讓我們深入談談“五·一四”的選舉。這個選舉的重要性不表現在這次投票結果的政治版圖之上,而是它將改變臺灣選舉的制度或遊戲規劃,從而影響到臺灣今後的政治發展及政黨生態。

  “五·一四”被稱作是“任務型國代”選舉,目的是要選出300名“一次性”的“國代”,開個會,對立法院已經通過的“憲法增修條文修憲案”加以討論並做出同意與否的決定。這個“修憲案”的修憲重點,最受矚目的有如下四個:

  一、將“立法院”席次減半,由現在的225席減到113席。

  二、將“立法委員”的任期延長,由現在的3年延長到4年。

  三、改革選舉制度,將現在的“復數選區”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

  四、將公民復決的直接民權“入憲”,並廢除“國民大會”。新條文規定“立法院”所提出的“修憲案”、“領土變更案”,經過半年公告,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臺、澎、金、馬)的選舉人(公民)”在公告後3個月內投票復決。

  根據“五·一四”投票結果,讚同“修憲”的政黨(國民黨、民進黨等)得票率高達83%,表示在新選出的“任務型國代”會議中,“修憲案”過關已成定局。換言之,前述4個改革重點都將成為事實。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單一選區兩票制”。

  所謂單一選區,即是根據臺灣各縣市人口比例劃分為73個選區,每選區選出一席“立委”,共73名。另40名所謂“不分區及僑選立委”則依政黨名單投票選舉,由得5%以上政黨選舉票的政黨依得票比例選出。

  所以,“修憲案”通過後,下一(第七)屆“立委”選舉時,選舉人到投票所將領到兩張選票,一張是以“候選人”為投票對象的區域“立委”選票;另一張是以“候選黨”為投票對象的不分區及僑選“立委”選票。前者選出73名區域“立委”,後者選出40名不分區及僑選“立委”,共合113名。

  這是選舉遊戲規則的改變。此一改變,理論上會產生兩個影響:

  一、提升“立委”及“立法院”問政品質。在傳統的“復數選區”制度下,一個選區要選出好幾個人,某些候選人只需3%或5%少數票即可當選,易使候選人嘩眾取寵,走偏鋒。“單一選區”每區選出一人,候選人就必須更多地以理性路線爭取多數選民的支持。

  二、有利于發展成兩黨政治。理由是小黨得票過5%不容易,因此難以分享不分區及僑選“立委”的名額,從而出現有利大黨,不利小黨,大者恆大,小者恆小的競爭生態,最終,只剩下兩個大黨。按照日本的經驗,採行了單一選區兩票制之後約十年,就形成了兩黨政治發展的形態。這即是為何在“五·一四”選舉中,國民黨與民進黨一致,都讚成“修憲”,親民黨與臺聯黨一致,都反對“修憲”的緣故。

  可以預見,新選舉制度實施(三年後),最有可能的情況,就是“大藍並小藍,大綠吃小綠”。對親民黨與臺聯黨而言,這是即將到來的危機與考驗。尤其是親民黨。

  

兩岸關係新思路:“低政治”與“高政治”

  這里,讓我對前述“修憲”重點中的“公民復決”入憲作一補充說明。根據此一修正,今後臺灣當局的“憲法”如要修改,首先得由“立法院”啟動,再由公民投票復決。人們因此會產生有關“公投入憲”或“法理臺獨”的疑惑。因為“修憲”范圍可以涉及領土變更,一旦成案,再由公民復決,形勢就復雜且嚴重了。

  實際情況則與理論操作有段差距,因為公投復決修憲案的門檻很高,首先成案要有3/4“立委”同意,復決更需島內全體公民過半數的投票支持才能生效,任何涉及正名、改“國號”等所謂“臺獨制憲”條款即使提出,最後通過幾率目前來看相當微小。

  補充這個分析,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指出兩岸關係及臺灣的選擇,最終的競爭場域還是在臺灣選民——臺灣選民決定了“立法院”的組成,並影響政黨的方向。因此,沿續當前以爭取臺灣民心為基礎的兩岸政策,仍是最好的選擇。

  “胡連會”與“胡宋會”分別都達成了多項共識。依性質,這些共識可比照“高科技”、“低科技”的用語,而區分為“高政治”與“低政治”兩大范圍。

  政治含量高的,如兩岸政治關係的定位,如“兩岸一中”或“九二共識”,叫“高政治”,政治含量低的如經貿、文化交流,可稱“低政治”。“高政治”敏感、復雜、難度高,守住底線即可,短期內無須有太大期待;“低政治”單純、易行,有助于兩岸的交流與了解,應持積極進取態度。

  應該指出的是,連宋連番大陸行,所創造的氣氛與壓力,使“低政治”交流的禁忌已有所突破,未來空間可望進一步擴大,這里需要的是更多的想象力,盡力去開展可能的、潛在的巨大空間。

  此外,現有的兩岸交流層面仍以經貿領域為主,兼及社會層次如文化、教育。在既有領域繼續廣化、深化,讓臺灣優秀人才參與大陸現代化的建設與發展,使臺灣人民不知不覺中形成“大陸也是我們的”感覺,以擴大兩岸之間融合的層面。要之,兩岸形勢與時俱變,兩岸政策的思路也應與時俱進。

  (作者為鳳凰衛視評論員)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