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一年來兩岸關係變化:反“獨”新招促成轉折點

  時間:2005-05-23 10:34    來源:     
 
    5月20日,是陳水扁連任一周年的日子。在過去的一年里,由于祖國大陸採取積極主動的兩岸政策,一方面以立法形式遏阻、打擊“臺獨”分裂勢力,一方面加強與島內一切反“臺獨”力量的溝通,通過在野黨釋放出一係列有利于臺灣同胞的政策,使臺海局勢從極度緊張逐漸趨向緩和,兩岸關係由此進入一個新的歷史轉折點。

  “制憲正名”,民進黨企圖實現“法理臺獨”

  2004年是臺灣選舉年,“總統”和“立委”兩項重要選舉都在當年舉行。出于鞏固“臺獨”鐵票和實現“臺獨”目標的需要,陳水扁當局不斷挑戰臺海安全底線,在“急獨”道路上狂奔。

  大肆推動“公投”、“制憲”和“正名”,企圖實現“法理臺獨”。2004年3月20日“總統”選舉當天,陳水扁以“公投綁大選”,非法舉行所謂“防禦性公投”。“公投”是實現“法理臺獨”的重要手段,是向“法理臺獨”邁出的重要一步。雖然此舉最終失敗,但當選後,陳水扁迫不及待地開始落實“2006年公投制憲、2008年實施新憲”的“臺獨時間表”。2004年8月,臺“立法院”通過“憲法增修條文修正案”,將“公投入憲”納入其中,為陳水扁實現“實質制憲”創造了條件。9月,陳水扁在中南美洲活動時聲稱,“中華民國最好的簡稱就是臺灣”。在“雙十講話”中,他又宣稱,“中華民國就是臺灣,臺灣就是中華民國”,並表示要在兩年內“將駐外館、處和公營事業單位改以臺灣命名”。在2004年底的“立委”選舉中,陳水扁繼續大打“急獨”牌,推動所謂“正名運動”。

  推行“去中國化”政策,全面建立“臺獨史觀”。過去一年,臺當局加緊了在文化教育及學術領域的“去中國化”步伐。例如,臺“教育部”強制規定,初中、小學教科書中,“涉及臺灣所生活的時空環境”的比例不得低于50%;初中基本測驗中,涉及本土的考題也要過半。臺“教育部長”杜正勝聲稱,“臺灣主體性”是“教育部”未來幾年的施政主軸。此政策還擴大至公務人員的錄用考試中,以此凸顯“臺灣主體性”,全面建立“臺獨史觀”。

  “以武謀獨”,拉攏美國做靠山。陳水扁不顧島內主流民意的反對,強行推動“6108億元新臺幣軍購案”(4元新臺幣約合1元人民幣),妄圖與美日結成軍事同盟。在臺當局的認知中,只要緊抱美國大腿、猛拍日本馬屁就能在“臺獨”道路上通行無阻,這一判斷顯然是一相情願。

  我對臺政策進入“依法反獨”的新階段

  島內“臺獨”分裂勢力猖獗,將兩岸關係推向極其危險的邊緣。為了維護臺海的和平穩定,祖國大陸果斷採取措施,向島內“臺獨”勢力和國際社會宣示我堅定的“反獨”立場和決心。

  2004年5月,中共中央臺辦、國臺辦受權發表“5·17聲明”,指出“臺獨”沒有和平,分裂沒有穩定,並以“五個決不”展現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以及爭取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努力。12月,中國政府公布《2004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首次以政府公告的形式,將“惡性發展的臺獨勢力”列入今後對國家安全造成影響的首要因素,強調將堅決徹底地粉碎“臺獨”分裂圖謀。今年3月,全國人大全票通過《反分裂國家法》。該法以憲法為依據,以民意為依歸,以維護臺海和平、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為目的,使我對臺政策進入“依法反獨”的新階段。該法第八條明確規定:“臺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在加大反“獨”力度的同時,祖國大陸積極推動發展兩岸關係,關心臺灣同胞的切身利益。“5·17聲明”一方面對“臺獨”勢力發出警告,一方面強調,未來4年,無論什麼人在臺灣當權,只要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摒棄“臺獨”主張,停止“臺獨”活動,兩岸關係即可展現和平穩定發展“七項主張”的光明前景,包括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進行兩岸談判以及臺灣地區在國際上享有與其身份相適應的活動空間等問題。

  《反分裂國家法》更是考慮到臺灣同胞的看法,提出“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以最大的誠意實現和平統一;結束兩岸敵對狀態;推動兩岸經濟、科技、文化交流等多項舉措。2005年1月,為了臺商利益,也為了打破兩岸之間的政治僵局,國臺辦正式提出“共同參與、多點開放、直接對飛、雙向載客”的春節包機處理原則,得到島內各界積極響應。1月15日,兩岸航空業者在澳門達成共識,雙方同意以雙向對飛、不中停第三地的模式,展開“臺商春節包機”,中斷56年的兩岸航線第一次實現雙向對飛。這是兩岸往來的重要突破,也為緩和兩岸關係創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圍。

  外壓內擠,“急獨”勢力受挫

  祖國大陸的嚴正警告,粉碎了島內“臺獨”分裂勢力長期宣揚的“臺獨無害論”,讓臺灣民眾開始正視臺海危機。

  在2004年底的“立委”選舉中,民進黨原本欲借“總統”選舉的勝勢,再打“制憲正名”牌,一舉奪取“立法院”過半席位。然而,“立委”選舉結果顯示,民進黨與“臺灣團結聯盟”僅獲得總席次225席中的101席,泛藍陣營得到114席(另外10席由無黨籍人士獲得),超過半數。這是島內主流民意對臺當局“臺獨”路線的否定,陳水扁必須繼續面對未來3年“朝小野大”的現實,其“臺獨”路線受到重挫。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對臺灣問題的嚴正態度,也讓國際社會認識到“臺獨”的危險性。美國多次警告陳水扁,“臺獨會導致毀滅性後果”,反對“制憲”。前國務卿鮑威爾訪華期間表示“臺灣不享有國家主權”,副國務卿阿米蒂奇甚至稱臺灣是“中美關係的地雷”。

  與此同時,島內在野黨也注意到民意在朝著“思安定、盼和平”的方向轉變,因此一反過去害怕被扣“紅帽子”的心態,紛紛“搶灘登陸”,推動兩岸和解。2005年3月,國民黨派副主席江丙坤赴大陸展開“緬懷之旅”與“經貿之旅”,與祖國大陸就兩岸交流達成12項共識。4月和5月,兩岸政黨間的交流與互動進入高潮,國民黨主席連戰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應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之邀,先後率龐大的政黨訪問團來到大陸。中國共產黨與之達成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促進兩岸和平的共識,國親兩黨還帶回包括推動兩岸貨運便捷化、臺灣農產品登陸、開放大陸民眾赴臺旅遊等多項有利于臺灣同胞的政策。

  胡錦濤與連戰、宋楚瑜的會談,開啟了兩岸政黨交流的新平臺,創造了兩岸和解的政治氛圍,受到海內外高度肯定。連戰訪問大陸後,民意支持率升至47%,達到其從政以來的最高點。5月18日,另一份民調則顯示,只有32%的臺灣民眾滿意陳水扁的施政表現,是其2000年上任以來的最低點。學者分析指出,這表明泛綠選民對陳水扁的支持開始松動。。

  臺海局勢仍不容樂觀

  島內外形勢的變化和壓力讓陳水扁認識到,他的“急獨”路線沒有出路。去年“立委”選後,他曾多次表示,李登輝執政12年沒有完成“制憲正名”,他也做不到。為了擺脫困境,陳水扁喊出“朝野和解”的口號,似乎要重拾他2000年剛上任時提出的所謂“新中間路線”。不過,對連宋訪問大陸的態度也顯示出陳水扁的大陸政策仍然搖擺不定,說變就變。他先是污蔑連宋赴大陸是“賣臺”、“違法”,但在美國施壓下又讚成連宋大陸行,在連宋大陸行取得成果後反而大罵他們“聯共賣臺”。

  海峽兩岸相互敵對已經有50多年了。怎樣才能改善兩岸關係,創造和平統一的條件?事實證明,關鍵在于臺當局拋棄“臺獨”路線,回到一個中國的原則上來。從目前來看,未來3年,陳水扁有可能被迫調整大陸政策,但來自民進黨內的壓力和“急獨”勢力的反彈以及其自身的“臺獨”野心,令他無法使兩岸關係出現重大突破,臺海局勢仍不容樂觀。

  《環球時報》 2005年05月20日 第十一版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