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國民黨和親民黨到祖國大陸訪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臺灣的政治格局,打開了兩岸之間通過和平談判實現統一的大門。每一個政黨都有自己的“鐵稈票倉”,能夠爭取一個政黨,就等于在兩岸和解道路上爭取了一部分臺灣民眾。
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在臺灣政治生態中,政黨“政治營銷”活動已經將臺灣民眾徹底細分。在兩岸統一的政治操作中,“民意”也容易成為政黨政治的籌碼,用來討價還價。
目前,臺灣的執政當局惟美國的馬首是瞻,在處理兩岸政治問題時,不但要清除黨內異己分子,排除各種雜音,而且要聽從美國人的吩咐。這種屈從于外部壓力的跛腳鴨形象,說明陳水扁只有掌握權力的執政意識。所以,對待臺灣執政當局不能有太多不切實際的幻想,不能期望臺灣在野黨的大陸訪問,能夠給執政者帶來政治上的清醒。相反,陳水扁如果在執政過程中,遭遇到明顯的外部壓力,他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屈從美國人的意志,同時也會借所謂的民意,所謂的“臺灣主體意識”造勢,對內進行政治營銷。
臺灣政黨政治的這種格局,使得兩岸之間的政治談判可能仍然會困難重重。盡管祖國統一問題是兩岸之間的政治問題,但是臺灣海峽兩岸的博弈,從某種角度上說,更關鍵的是中美之間的博弈。如果美國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表面上支持兩岸之間的政治和解,可是在暗地里卻支持臺灣執政當局繼續分化臺灣民眾,並且假借“民意”從事臺灣“獨立”的活動,那麼,即使臺灣的在野黨再次踏上祖國大陸的土地,仍然難以從根本上改變兩岸關係的格局。
我們寄希望于臺灣民眾,但不能容忍有人為了政黨的利益,分化民眾,割裂共識,在兩岸問題上制造矛盾。我們需要用統一的政治綱領,拿出政治智慧、勇氣和決心,既要最大程度地爭取認同一個中國的臺灣同胞,也要正告美國不再發出錯誤信號,防止死硬的“臺獨”分子挑起事端,阻撓兩岸的和平統一。
(作者喬新生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
《環球時報》 (2005年05月16日 第十五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