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歐洲媒體:黨際交流受到普遍歡迎

  時間:2005-05-13 16:10    來源:     
 
 

  人民網駐比利時記者 章念生

  具有歷史性意義的訪問

  自今年3月14日中國全國人大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以來,歐洲的主流媒體對臺灣問題一直著墨不少。4月29日,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與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實現歷史性會晤後,歐洲主流媒體反應迅捷,給出了不少版面。

  英國《金融時報》4月30日在頭版位置刊登題為《臺灣反對派領導人與胡會晤———北京之行標志著宿怨的終結》的文章,並配以胡錦濤與連戰握手的圖片。文中引用了胡錦濤會見連戰時說的一句話:這一來訪“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關係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當前兩岸關係中的一件大事”。文章也引用了學者的一些看法,認為北京的戰略已對臺灣當局增加壓力,將促使其允許進一步密切兩岸經貿聯係。亞太新聞版(第二版)頭條通欄文章說:胡錦濤與連戰的會面“創造了歷史”。

  親民黨主席宋楚瑜5月5日開始訪問大陸後,英國《金融時報》在第二天刊發了一篇評論。評論說,連宋“訪問大陸具有歷史性重大意義”。 

  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歡迎

  連宋訪問大陸成為歐洲人近期的一個熱門話題。記者有一位在歐洲議會工作的德國朋友,他對臺灣問題非常感興趣。他對記者說,他天天都在閱讀德國報紙關于連宋訪問大陸的報道,德國媒體的報道基調比較積極,就連《法蘭克福匯報》這樣原先有點“親臺”的報紙,態度也有所變化,對國共兩黨會晤給予相當積極的評價。他說,臺灣的民意調查顯示,60%的受訪民眾對連戰訪大陸一事持積極看法,說明連戰訪大陸對兩岸和平“大有裨益”。

  與歐盟關係密切的亞歐項目負責人、從事中國問題研究20多年的智庫人士戴維·福凱先生與記者比較熟悉。4月29日,在得知胡錦濤與連戰達成五點共識後,他對記者說:“這是一個歷史性的事件,是兩岸朝著和解邁出的非常重要的一步,它一定會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歡迎。”他說,連戰訪大陸所傳遞的積極信息,應該被臺灣當局接受。連宋訪問大陸達成的共識在兩岸人民之間所造成的積極影響已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斯坦利·克羅西克先生是歐洲政策中心的創始人,他剛剛結束為期兩周的訪華回到布魯塞爾。十分湊巧的是,連戰訪問北京時他正好在北京,並且與國民黨代表團同住北京飯店。5月10日,他在自己家里與記者談起在京親眼目睹連戰訪問大陸的經歷時,目光中仍然難以掩飾激動之情。他說:“那巨幅歡迎標語至今仍歷歷在目,要知道,那是中國共產黨歡迎中國國民黨領導人的巨大橫幅!”他說,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通過與中國國民黨和親民黨的接觸,來爭取大多數臺灣人的民心,“在兩岸營造了非常積極的氛圍”,有了目前的“緩和氣氛”,“臺獨”不會走得太遠,“在臺灣海峽兩岸,理智終將佔據主導地位。” 

  構建軍事互信機制將對國際格局產生積極的影響

  連宋相繼訪問大陸對國際格局產生何種影響?這同樣是此間學者們關注的議題之一。福凱先生4月29日對記者說,“國共兩黨達成共識,促進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這一條,讓人尤其印象深刻,這是國際社會非常希望看到的。”“大陸與臺灣如能在避免軍事衝突方面達成互諒互信,將對國際安全格局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臺海局勢與氛圍目前比較積極,“國際社會不期望臺灣海峽出現麻煩。”5月10日,他又在電話中對記者說:“臺海局勢的緩和,將有助于東亞地區的安全與穩定,也將給中日、中韓等雙邊關係帶來積極影響。”對此,克羅西克先生也持相似看法。他上周在布魯塞爾出版的英文報紙《歐洲之聲》上撰文強調中日和解對東亞安全的重要性,並敦促美國與歐盟趁著當前的“良機”努力促進中日關係的改善。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