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聯合早報:搭橋之旅的各方計算

  時間:2005-05-10 13:31    來源:     
 
 

  尾隨著吸引全球聚焦的連戰“和平之旅”後塵,宋楚瑜這次開赴中國大陸的擂臺,與內力深厚的北京巨龍過招。分析這場“搭橋之旅”中紅綠橙三方的各自考量,兩岸互動的交流之橋能否搭起,尚在未定之數,但三者欲藉此次機會搭建活動舞臺,一展神功的意欲,確已多見匠心。

  首先是北京方面,這次已先藉連戰登陸的細致運作,成功地使《反分裂法》在臺灣主流民意中成為過往陳跡,讓臺灣與國際錯過了對之反應的黃金時間。于是適應力極佳的臺灣民眾,就此習慣將“主體認同”與《反分裂法》作出內外有別、並立為伍的處理。

  同時間,北京再拿出“統戰寶劍”輕盈一舞,立使臺灣各政黨盡現其“惡中又懼中”以及“親中又防中”的矛盾心態。特別是這波兩岸政黨交流中面臨邊緣化之虞的民進黨,從府院黨係統各彈各調、經脈全亂的現象以觀,更表現出臺灣當局對彼岸的發功,無力招架。

  最重要的是,北京將進一步利用此次的“搭橋之旅”,托宋帶回更多具體的政策,交給已和臺獨勢力產生齟齬的陳水扁,使長期以來兩岸“防獨、傾獨”的零和賽局,轉化成“促統、拒統”的相對穩定格局。

  其次,就是宋楚瑜本人,其欲跨出臺海與北京交手,腰間盤纏必不能少。當然這些盤纏必須由當家的陳水扁本人親授,否則親民黨兩岸政策的伸展空間,將遠較國民黨狹小。倘若在言談中北京一旦認定宋的斤兩,僅止于代表一個走在政治鋼索上的過氣高手,則宋在中共領導人眼中,恐怕只有將他推回泛藍陣營,作為國民黨附庸以壯大島內反獨力量的剩余價值而已。

  制造要談不談的環境

  宋面對這一情況,看來只好一再以模糊作遁辭。例如:“臺灣主體性不代表臺獨”、“捎口信卻非特使”,“非代表政府卻要具體結論”等,期望自己成功地在藍綠間殺出血路後,能更上層樓地在紅綠之間顯出“大內高手”的專屬掮客定位。

  可以預期的是,宋近來將努力營造出一個兩岸當局“要談不談”的模糊環境,供作棲身。

  至于民進黨政府方面,面對宋的登陸,已不再像連戰登陸時顯出前後言行不一,致使“寧右勿左”的“豬頭”紛紛出洞的窘態。這份“從容大度”的背後,所隱含的當然是陳水扁期待北京方面“認可”,他才是“臺灣共主”的企望。

  特別是陳水扁日前將深綠感受擱置一旁,而親口爆料“扁宋再會”,等于是告知北京當局,未來“宋胡會”中宋楚瑜所言及的兩岸發展議題,都是經過陳本人首肯——有意無意將宋貶為其代理人,以凸顯主導地位。

  另在南太平洋友邦訪問的途中,陳還不忘再次提醒胡錦濤,兩岸協商對話之門依舊敞開,同事也強調北京終須與臺北執政者和談的信息。

  以上三方的盤算確各有精妙,但民進黨的處境卻讓人有困獸鬥的感受。

  長期以來,陳水扁靠操作“仇中”議題,作為獲取權力的靈丹妙藥。綠營內部,他所塑造的認知為:“權力獲得”與“兩岸和解”兩者就如同魚與熊掌般難以兼得。

  先前,陳水扁藉著對連戰登陸行成果的“不否定”間接向北京示好,因而受到黨內厲聲質疑。而當跛鴨夢魘再臨之際,他卻又大逆轉地對連的“聯共制臺(獨)說”隔海炮轟。

  進退維谷的民進黨以及買空賣空的宋楚瑜,若執意藉著穩定欠佳的對方,同好整以暇的共產黨大玩權力遊戲,只怕更多兩面不是人的“豬頭”將陸續現身。(馮瑞傑)

  (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 作者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訪問學者)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