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有為(華盛頓)
國民黨主席連戰大陸之行剛剛結束,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又接踵而至,給兩岸關係再度加溫。前者“破冰之旅”,使封凍將近一個甲子的國共關係重新啟動。後者“搭橋之旅”,負有把陳水扁的信息傳遞給北京以溝通兩岸的重要使命。
不管今後事態如何發展,人們可以認為,臺海局勢的這一新變化,實際上意味著兩岸政治對話的開始。
兩岸關係之所以發生如此重大變化,主要動因是北京對臺政策的適時變化與謀略策略的巧妙運用。
回顧去年,臺灣急“獨”勢力挾持民意借口“公投制憲”、“臺灣正名”與“去中國化”而向臺獨目標猛烈衝刺,把對抗中國的分裂活動推進到了臺海和戰的臨界點。在兩岸關係處于高度險情之下,北京為了防獨制獨不得不箭在弦上引而待發。如果雙方再往前跨出一步,則臺海戰火必起,亞洲和平難以為繼。
但是物極必反。正是臺海局勢的危險趨勢,促使有關各方重新思考如何因應形勢發展的對策。民進黨在立院選舉受挫之後面臨是否要被基本教義派繼續拖著往前走,國親兩黨考慮如何另辟蹊徑開拓新的政治空間,華盛頓擔心臺獨勢力猛進會使自己卷入臺海衝突,北京面臨新的態勢應該如何更有效地運用和戰兩手。
孫子兵法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先有良謀,而後才能“伐交”。北京從這樣的情勢中摸到了氣候,感覺到大幅度調整對臺政策的時機已經到來,時不我待,機不可失。即使臺獨勢力去年如此猖狂得意,年終的立院選舉仍然表明,臺灣民意主流是要和不要獨。泛藍勢力雖有削弱,但在制約泛綠方面仍有很大能量,兩岸和的可能並未消失,北京仍有很大回旋空間,問題在于如何才能牽一發而動全身,以新的思維和新的謀略改變臺海態勢。
北京對臺政策四大轉變
在這樣的背景下,胡錦濤親自掌握對臺決策,進行重大調整。依筆者之見,這種調整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對臺政策目標從反“獨”促統轉向維持現狀。
第二,對中華民國的存在從否認轉為默認。
第三,對臺灣不放棄以武制“獨”而重點轉向謀和促談。
第四,對待陳水扁從打擊對象轉為和談對手。
多年來,北京對臺政策始終在和戰之間徘徊,反“獨”促統何者為重目標不夠明確,屢施高壓手段難以遏阻“臺獨”勢頭,重視臺灣民意未能使其轉化。由于喊打而不能打,欲和而不得和,中國在兩岸關係中未能掌握扭轉臺海形勢的主動權。
現在,胡錦濤以退為進,以和為上,通過胡連會談提出堅持九二共識,恢復兩岸和談,終止敵對狀態,推進經濟交流,建立軍事互信,避免兩岸衝突等主張。又通過胡宋會談向陳水扁打開通向兩岸當局和談之門。這樣,在已經僵死的臺海局勢大棋盤中,一子落下而滿盤激活,營造大勢開創新局引起各方呼應,把各種因素一下子調動起來,在臺海迷霧陰雲中投下一線光芒。
到目前為止,胡的這一大手筆,已經產生一箭數雕的五大影響:
一是拉了泛藍一把。由于兩次競選失敗,藍營實力下降影響削弱。
三一九槍擊事件中,連戰書生論政不敵民進黨的草莽行為,失去因勢利導力爭上遊的機會。泛藍既無法借提高本土化調子來與泛綠競爭,又怕在兩岸關係方面有所作為而被扣上“賣臺”帽子。現在連戰破除自我束縛,勇敢地以破冰之旅邁出改善兩岸關係的第一步。胡錦濤則以高度禮遇示人以誠待人以寬,對臺灣政治人物的這種平等態度與謀和善意,既抬高了泛藍的地位,又拉近了兩岸的親情與民心。
二是以既壓又拉的姿態將了陳水扁的軍。
陳因立院選舉失勢內外壓力加重而一籌莫展。未來三年任期他必須在兩岸關係中有所作為,更不能在各方互動中缺位。扁宋十點共識與對連戰大陸之行語調的改變,以及他要宋楚瑜傳話表白憲法一中與“四不一沒有”不變,表明他有謀求改善兩岸關係的意願。如果宋楚瑜搭橋成功,則兩岸有可能向談判桌一步步走去。
三是破了臺灣急“獨”派的勢頭。
去年一年,李登輝一夥拉了陳水扁大舉造勢,似乎“臺獨”只差臨門一腳就可馬到成功。現在形勢完全改觀,在北京和平攻勢面前,藍軍人心振奮,綠營不知所措。李登輝氣急敗壞,驚呼北京的分化統戰策略將使急“獨”派所取得的“成果一夕之間化為烏有”。他表面上大罵連宋,實際上是擔心陳水扁與民進黨要向中間路線靠攏。
四是安了臺灣百姓的心。
臺灣主流民意近年來雖然向本土化急劇轉化,但是絕大多數人只是不願意統,而不是要“獨”,最近民意調查表明,臺灣的年輕人和官員軍人不願意在一場臺海戰爭中喪命。
胡錦濤在與連宋交往中展現出來的誠意、寬容、和解與平等姿態,必然會衝淡臺海緊張局勢而使臺灣民意有所寬慰。
五是改善了中國的國際形象。
《反分裂國家法》出臺之後,對臺灣固然發生震撼性的影響,但國際上並未出現對北京一邊倒的反應,歐盟更是借此延長對華軍售的禁令。現在北京表現主動謀和以化解臺海緊張局勢、防止軍事衝突的誠意,獲得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積極反應。這對陳水扁也形成相當的壓力。
胡錦濤主導的這場臺海大戲,共有三幕不同的人物和場景,現在只演出了兩場。連戰開路,宋楚瑜搭橋,然後要由陳水扁來壓軸。
沒有最後一場,這出戲就沒有演完。但最後一場難度最大,能否演成要看將來兩岸當局之間如何互動。
陳水扁的“臺獨”思維並未改變,而且仍然受到“臺獨”基本教義派的牽制。要他馬上做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是不現實的。將來他能否以遵照“國法”為借口來對付綠營的制肘,還很難說。
兩岸和談與謀求協議的關鍵在于對臺灣如何定位,對中華民國的法理地位及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如何界定。陳水扁說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但是臺灣只享有治理島內本土的權力,並未獲得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國際社會承認。
北京現在可以默認“中華民國”事實上的存在,但不能承認臺灣是一個“獨立于中國之外”的“主權獨立國家”。陳水扁所謂的兩岸“一邊一國”,不管是指“一中一臺”或“兩個中國”都不能成立。但如果他接受“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那雙方就可以用兩個“一個中國”,雙方共存于“一個中國”的方式來解決。
六年以前,筆者在創立“華府中國論壇”開會批判李登輝“兩國論”時曾經指出,臺灣問題只有兩個解決辦法,一是大打,一是大讓。現在北京已經脫出老框框,採取新思維,調整對臺政策,退一步而海闊天空,使臺海局勢發生巨大變化。
為了進一步推動兩岸關係朝著和解的方向發展,北京還需要對臺灣和兩岸關係定位深入探索,尋求適當與可行的辦法來界定雙方關係,以便以法理和協定的方式來實現結束敵對狀態、維持臺灣現狀的目的。
由于臺海局勢開始生變,兩岸對抗的危機有所緩和,中國上下現在應當在發展與統一關係的問題上建立共識,明確發展高于統一,只有發展才能為統一創造條件,而不是因統一而阻礙發展的全局觀念。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兩岸關係長期封凍的局面,已經開始出現解凍的希望。擺在兩岸當局與兩岸人民面前的任務,就是如何把希望變為現實,去推動和迎接使兩岸化幹戈為玉帛,進行全面交流合作的明天。
(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 2005 05 10 作者是華府中國論壇社社長)
摘自:鳳凰衛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