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時期是雲南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期,是加快建設“兩強一堡”的黃金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期,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加速期。
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初步建成,為雲南發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特別是我國面向西南開放橋頭堡建設,為雲南加快發展增添了強勁動力和廣闊空間。經過多年努力,雲南發展已進入厚積薄發、蓄勢待發、千帆競發的新時期。——秦光榮
“十二五”時期是雲南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期,是加快建設“兩強一堡”的黃金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期,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加速期。雲南省發展的機遇和挑戰並存,機遇大于挑戰,發展環境總體有利。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初步建成,為雲南發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特別是我國面向西南開放橋頭堡建設,為雲南加快發展增添了強勁動力和廣闊空間。經過多年努力,雲南發展已進入厚積薄發、蓄勢待發、千帆競發的新時期。
2011年2月15日,雲南省召開省政府第53次常務會議,審議並通過了《雲南省“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無論哪個議題,都蘊含著‘科技’。”雲南省省長秦光榮介紹說,春節後的第一個省政府常務會議,主要內容就是討論《中共雲南省委雲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實施“興水強滇”戰略的決定》,審議《雲南省“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雲南省低碳發展規劃綱要(2010至2020年)》。
“我們必須緊緊抓住和用好機遇,順勢而謀,乘勢而上,奮力把雲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推向前進。”秦光榮說。他同時認為,科技進步與創新是轉變發展方式的第一推動力和戰略基點。“所以,我們要圍繞創新謀發展,全面發揮創新引領的作用。大力推進創新型雲南建設,逐步構建完整的創新體係,力爭我省區域創新能力達到全國中等水平。‘十二五’期間,我省科技工作將更加注重為經濟主戰場服務,為產業發展轉型升級服務,為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以及為改善民生服務。”
創新驅動 特色優勢產業競爭力提升
“十一五”期間,雲南啟動和實施了創新型雲南行動計劃,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明顯加強。表現之一就是雲南的特色優勢產業競爭力進一步提升,技術水平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例如,雲南的煙草種植、加工和裝備技術水平處于全國領先地位;銅、鉛、錫、鋅、鋁及稀貴金屬等有色金屬採、選、冶技術和裝備水平及產業規模進入全國先進行列。雲南的磷化工和煤化工不僅資源和產業規模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重要的是深加工技術水平處于全國先進行列。雲天化集團高濃度磷肥生產規模全球第二,主要生產技術和裝備水平在國內和全球領先;精密機械制造、物流自動化設備、金融電子裝備、大型鐵路養護機械、太陽能電池等雲南特色的先進制造業,技術水平均居國內領先水平。鐵路養護機械產品國內市場佔有率達80%,PR係列高級存折打印設備市場佔有率達70%,均居國內第一、世界第二;此外,重點耗能產業的節能減排技術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雲鋁自主研發的低溫低電壓鋁電解新技術,使雲南省鋁錠交流電耗大幅下降,每噸鋁電耗比全國平均水平節電約1000度,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另外,雲南的花卉新品種研發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獲自主知識產權的花卉新品種約佔全國的九成,成為雲南花卉產業王國的有力支撐。
秦光榮指出,“十二五”期間,雲南的經濟要從發展傳統產業向發展特色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轉變,新型工業化進程也要把壯大特色主導產業與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機結合,走技術集成、產業集聚、要素集約的發展道路。
秦光榮介紹,“十二五”期間,雲南省將集中力量組織實施5個重大科技專項和8個重點新產品開發專項,在生物、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領域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圍繞雲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發展,以高新技術重大產品產業化為核心。通過實施重大科技專項,集中國家及省級財力,引導企業、金融及社會資金投入,突破100項核心關鍵技術,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骨幹企業和品牌產品。
據了解,8個重點新產品開發專項是根據雲南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目標要求,選擇生物、先進裝備制造、農業、電子信息、新材料、化工、新能源、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中技術水平高、產品成長性好、單項產品銷售收入有望超過1億元、農業單項產品銷售收入超過5000萬元的產品。“要通過組織實施重點新產品開發專項,推動形成‘小巨人’創新企業群。”秦光榮說。
異軍突起 民營高科技企業快速成長
如今,作為一支新興力量,雲南的民營高科技企業正在快速發展起來。例如,專業從事人用疫苗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的生物制藥企業雲南沃森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才成立,憑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競爭力產品,短短幾年就建成了一個現代化疫苗生產基地,成為國內最具有持續成長活力的生物制藥企業之一,並于2010年10月成功在創業板上市。
雲南臨滄鑫圓鍺業股份有限公司同樣是一個民營高科技企業,他們成立了國內第一家鍺業研究所,建立了以多位院士為核心的科研團隊,成為國內唯一具備鍺礦採選、火法富集、濕法提純、區熔精煉、精深加工及研發能力,鍺產業鏈較為完整的高新技術企業;幾年時間,他們從原來生產單一的粗二氧化鍺產品發展成為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鍺係列產品,參與起
草制定及修改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14項;承擔了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重大研發項目2項;成功地研制了高效太陽能鍺單晶片,填補了國內空白,產品遠銷美國、德國、法國、日本、比利時等國家和地區,鍺係列產品銷量佔全國總銷量的45%,居亞洲之首。
對此,秦光榮認為,雖然雲南省科技創新取得了很大進步,但雲南是欠發達省份,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企業和科研機構創新能力整體較弱、高層次科技人才缺乏、科研成果總量少、成果轉化率不高,絕大多數企業產品技術含量低,企業競爭較多依賴于資源和價格等要素,依靠創新取得競爭力的能力不足。創新型企業少,輻射帶動作用弱。省規模以上企業中僅有17.1%擁有研發機構,2009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工業增加值佔全省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僅為8%,絕大多數企業缺乏技術創新能力。因此,在今年年初雲南省召開的省政府第53次常務會議上,秦光榮提出要科技廳在今年上半年牽頭拿出支持民營高科技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秦光榮說:“一些民營高科技企業的迅速崛起,給雲南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活力,也讓我們看到了雲南民營高科技企業創新發展的空間和潛力。那麼,這就需要政府加強規劃和指導,著手制定支持民營高科技發展的意見和建議,就是要增加力度,加快步伐,培育民營高科技企業,讓更多的沃生生物、鑫圓鍺業這樣的企業成長起來。”
合理配置 健全科技投融資體係
2月21日,雲南省科技工作會議期間,曾召開全省科技工作座談會,邀請在滇工作的兩院院士及各州市科技管理部門負責人就如何做好科技工作、營造特色創新的良好氛圍建言獻策。對于大家最為關心的科技機構改革問題、科技投入、人才問題,秦光榮表示,“十一五”期間,雲南全社會科技投入在穩步增長,2008年8月建設創新型雲南行動計劃啟動,每年新增省級財政專項經費2.5億元,用于創新能力建設。2009年全省多渠道科技投入達101.34億元,首次突破100億元大關,成為西部省區第三個科技投入超百億元的省份;當年全省財政科技投入額位列全國第18位。
“但是,全省科技投入總量仍不足,資源配置不合理。全省全社會尤其是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R&D)投入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較大,財政科技投入不足且資源分散,缺乏有效的資源配置協調機制和績效管理機制,科技資源的整合力度不夠,投入的持續性、係統性不足。科技投融資體係不健全,缺乏有力支撐企業科技創新的金融服務。政府投入為導向、企業投入為主體、市場融資相結合的多渠道科技投入格局尚未建立,缺少創新能力建設和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貸款,以及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金融服務形式。”秦光榮說,“所以,‘十二五’期間,我們要努力做到全省多渠道科技投入達到1000億元以上。其中,各級財政投入150億元,帶動企業投入450億元以上,金融機構及社會資金投入450億元以上。到2015年,財政科技投入佔當年財政支出的比重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全社會R&D投入佔GDP比重達到1.5%以上,企業R&D投入佔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1%以上。”
“植樹造林” 建設高層次人才隊伍
人才是強省之基、創新之本。秦光榮介紹說:“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持續推進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省技術創新人才隊伍建設。至2010年,共選拔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十三批共610名,省技術創新人才十批共358名,有效地提升了我省科技隊伍的整體科技創新實力,成為我省高層次人才快速成長的‘加油站’。同時推進省級創新團隊建設,共選拔培育51個省級創新團隊,一大批優秀科技人才脫穎而出,人才選拔培養逐步從‘植樹’向‘造林’深化。創新團隊正成為聚集培養高層次人才,開展重大科技攻關的重要力量。”
據了解,2008年啟動的雲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進計劃已卓有成效,共引進高端科技人才38名。其中,2人為院士,3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5人入選“長江學者獎勵計劃”,4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8人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0人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提高了雲南省在國家層面的科技競爭實力。今年,雲南又在積極制定措施,吸引一批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在各自學科和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和科技創業中,起骨幹核心作用的高端科技人才來滇工作。另外,啟動建設100家院士專家工作站工作,引進院士專家“入駐”企業,搭建企業和院士專家之間的科研合作、技術交流、成果轉化、重大課題論證和人才培養平臺。同時,加快科技人才培訓基地、大學科技園、留學回國人員創業園、高技術企業孵化園等載體的建設步伐,為人才培養和創新團隊建設創造良好的條件。
秦光榮最後表示,“十一五”雲南省區域創新能力排名由2005年的全國第29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5位。“‘十二五’,我們的目標是綜合科技進步水平進入全國中等水平,區域創新能力排位再提升3—5位,力爭進入全國前20名。”
■數字雲南
100項
通過實施重大科技專項,集中國家及省級財力,引導企業、金融及社會資金投入,突破100項核心關鍵技術,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骨幹企業和品牌產品。
100家
啟動建設100家院士專家工作站工作,引進院士專家“入駐”企業,搭建企業和院士專家之間的科研合作、技術交流、成果轉化、重大課題論證和人才培養平臺。
610名
至2010年,共選拔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十三批共610名,省技術創新人才十批共358名。
■名詞解釋
“兩強一堡”戰略
2009年12月,中共雲南省委八屆八次全委會根據胡錦濤總書記“橋頭堡”的重大戰略部署,提出了建設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強省和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的“兩強一堡”發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