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發揮福建在兩岸“三通”中的作用
 
 
  來源:      日期:2005-02-08 19:52

 

  兩岸“三通”一直是發展兩岸關係的焦點問題。祖國大陸早在20多年前就提出兩岸直接“三通 ”的主張,20多年來在兩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兩岸“三通”取得了局部突破,但由于臺灣當局給兩岸通航設置了重重障礙,致使兩岸直接“三通”至今無法完全實現。實現兩岸直接“三通”不僅有利于促進祖國統一,而且對福建構建海峽西岸經濟區有重要的意義。

  福建地緣優勢與兩“三通”

  在地理上,馬祖位于閩江口外海,距福州僅16海里,與連江黃岐半島最近處僅 8公里;大、小金門位于廈門島之外,其中小金門與廈門本島只有3、4公里之隔,而大金門與廈門市同安縣的大、小嶝島及角嶼三小島相望,最近距離亦不過2公里;從廈門到臺灣的高雄只有165海里;從福州到臺 灣的基隆有 149海里。由于閩臺的地緣關係,早在1683年,清政府統一臺灣後,為了便利祖國大陸與臺灣的往來,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開放廈門至鹿耳門的對渡航線。隨著兩岸往來日益頻繁,清政府又于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增開福州五虎門對渡淡水八里坌港,同年又開泉州蚶江口對渡淡水八里坌;道光年間又增開彰化五條港和噶瑪蘭烏石港,分別對渡蚶江口和五虎門。

  20多年來,福建投入了數百億的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擴建了一大批港口、碼頭、機場、公路、通訊設施等,並對兩岸直航的相關業務、技術等課題進行深入論證。

  在港口建設方面,上世紀90年代,隨著閩臺經貿交流合作的不斷擴大和深化,福建為對外開放和閩臺經貿、人員往來的需要,先後開放了東山港、三都澳城澳港、肖厝港等港口。進入21世紀以後,福建的港口建設又得到蓬勃發展。2003年,福建沿海港口共完成貨物吞吐量1.25億噸,比2003 年增長22.7%,其中,沿海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完成342萬標準集裝箱,比2003年增長34.1%,廈門港與福州港都進入了全國十大集裝箱港行列。目前,福建已擁有一類海港口岸 8個,二類海陸口岸23 個,擁有生產性碼頭泊位507個,泊位通過能力9300多萬噸,其中,千噸級以上至萬噸級的泊位128 個,泊位通過能力2000多萬噸,萬噸以上的深水泊位54個,泊位通過能力5000多萬噸。目前,福建正在制定“十一五”規劃,2004年福建省預計增加以港口建設為重點的水運工程投資7億元,其中,將重點加快福州港、廈門港、湄州灣、三都澳等港口建設。同時,全省沿海港口的吞吐量將達1.4億噸,其中,集裝箱將達430萬標準箱。

  與此同時,福建還不斷優化軟環境。1996年 8月,祖國大陸先後公布了《臺灣海峽兩岸間航運管理辦法》和《關于臺灣海峽兩岸間貨物運輸代理業管理辦法》,同年11月,交通部又就實施以上兩個“管理辦法”發了實施“通知”。“管理辦法”明確指出“兩岸航運屬于特殊管理的國內運輸 ”,體現了“一個中國”原則。在航行船舶上,嚴格規定“從事兩岸航運業務的公司必須在祖國大陸或臺灣注冊,其經營的船舶的資本必須為兩岸所有”,使臺灣當局開放外輪、把兩岸航運國際化的圖謀不能得逞。在經濟利益上堅持“雙向直航、互利互惠”的原則,並明確規定先開放福州、廈門兩個港區為試點口岸。臺灣同胞中有80%左右的人祖籍在福建,居住在閩的臺灣籍同胞佔在祖國大陸臺胞總數的1/3,每年來閩探親、經商的臺胞有30多萬人。為此,福建省隨即實行在廈門、福州兩個試點口岸對臺胞實施落地辦證,並在全省推行口岸查驗制度改革,進一步優化通關環境。2001 年初省政府又制定了關于改進工作優化通關環境的99條具體措施,努力做到進出方便,貨暢其流。

  福建還充分利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傳統的民間貿易關係積極拓展對臺小額貿易。目前對臺小額貿易區有1992年籌建的黃岐對臺小額貿易試驗區;1999年籌建的大嶝島對臺小額貿易區。2001年又在圍頭籌建新的對臺貿易區。小額貿易是兩岸經濟交流的重要補充,對促進閩臺經濟交流起了重要 的補充作用。

  努力促進兩岸“三通”見成效

  1997年 4月19日,福建省廈門輪船總公司“盛達”輪與福建外貿中心船務公司“華榮”輪分別由廈門港和福州港運載集裝箱駛向臺灣高雄港,實現了近半個世紀來海峽兩岸首次海上直航,結束了兩岸間近50年沒有商船直接往來的歷史。2002年 7月,國務院批準增開泉州港為對臺通航港口,與金門、澎湖地區直接往來;經交通部批準,2002年10月28日,福州馬尾與馬祖之間的貨物貿易海上直航正式起動,同時雙方實現了貿易結算方式的新突破,即由祖國大陸銀行與臺灣島內商業銀行間直接以TT或LG形式進行結算,真正實現兩岸貿易“船直達、貨直達、錢直達”的目標。6年多來,兩岸共有10家船公司的10艘船舶參加海峽兩岸集裝箱班輪試點直航(其中大陸6家/6艘、臺灣4家/4 艘)。至2003年12月底,雙方船舶共運營11194航次,承運中轉集裝箱2729548標準箱。兩岸參航船舶在很短時間內就實現了全面盈利運營。在“兩門”、“兩馬”貨運直航方面,也實現了50多年來兩岸貿易貨運直航的突破。目前已投入貨運直航的船公司共有9家、14艘船11140總噸,至2003年年底,共運營269航次,運貨313693噸,開辟了馬尾—馬祖、馬尾—金門、泉州—金門、廈門—金門、漳州—金門5條不定期貨運航線。

  在客運直航方面,福建沿海地區與金門、馬祖直接往來之後,“兩門”、“兩馬”航線成為金馬鄉親、大陸臺商及眷屬、大陸配偶等來往兩地之間的最便捷的通道。從2001年1月2日金門、馬祖開出第一艘客輪以來,來往“兩門”、“兩馬”的航次與人數年年大幅增長。3年時間里,循“兩門 ”航線往來共有23.2291萬人次,循“兩馬”航線往來共1.5087萬人次。此外,從2001年1月2日到 2002年9月30日,按照個案處理方式,福建沿海組織實施與金、馬、澎地區直接往來250個直航項目,共承運旅客533個航次,運載旅客62675人次。

  在空中直航方面,廈門航空公司通過對島內考察,選擇澎湖為兩岸空中直航的中轉站,採取民間對民間、行業對行業、公司對公司協商的辦法,尋求兩岸空中直航的突破。2004年 2月16日,廈門輪船總公司與臺灣立榮航空聯袂推出廈金航線機航聯運一票到底服務。同年4月1日廈航在祖國大陸航空公司中率先與臺灣航空公司合作,與臺灣復興航空連手推出陸海空一條龍新服務——“易捷兩岸行”,利用廈金海上直航銜接兩岸空中航線。這項空中服務的機票包括金門到臺灣島內的機票、廈金海上直航船票、廈門到內地其它城市的機票。與臺灣旅客通過港澳轉機相比,這項服務全程可縮短3小時的時間,票價可節約2000多元人民幣。

  推動“三通”開創海峽西岸經濟新格局

  福建將“努力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列入2004年工作。海峽兩岸直接、雙向“三通”不僅對促進祖國統一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且對建設海峽西岸經濟繁榮區 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充分利用福建沿海與金門、馬祖直航的契機,擴大直航成效。2001年以來,福建利用沿海與金門、馬祖直接往來的有利契機,不斷擴大對臺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成效。臺灣地區允許金門、馬祖、澎湖地區與祖國大陸通航,並對兩岸小額貿易實施“除罪化”,對臺小額貿易的環境較以往寬松。這一措施實行多年來,加深了福建和金、馬地區乃至島內交流與合作,並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簽訂了“兩馬協議”和“兩金協議”。福建有福州、廈門兩個兩岸直航試點直航的港口,又有黃岐對臺小額貿易試驗區和祖國大陸唯一的對臺小額貿易專區——大嶝島對臺小額貿易商品市場,對臺交流有很好的基礎條件,福建應利用兩岸實現局部通航的契機,進一步擴大對臺交流與合作,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進一步繁榮現有的兩個對臺小額貿易市場,並在晉江、馬尾等沿海地區增設新的對臺小額貿易市場,使福建對臺小額貿易有一個質和量的新突破。

  福建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和較好的對臺交流基礎,理應先“通”起來。為早日實現閩臺先“ 通”,除了前所論及的進一步優化軟硬件環境外,還應加強與臺灣主要口岸的交流,並與臺灣主要航運公司建立形式多樣的合作關係,臺灣航空公司與廈門空港集團共同籌組新公司,興建廈門機場貨運站就是一個很好的開端,今後可以與臺灣航運公司共同興建、改建福建的港口基礎設施和陸島交通設施,與臺灣主要航商建立密切的利益共同體,共同創造福建優異的海、陸、空交通網。通航是通商的載體,閩臺若能率先“通”起來,必能迅速帶動閩臺經貿交流與合作向前發展。“兩門” 、“兩馬”實現直航後,兩岸民間交流即從謁祖進香、觀光旅遊發展到經貿參訪,甚至迫使臺灣當局修改“離島建設條例”,允許臺灣民眾經由金、馬、澎地區中轉祖國大陸。所有這些都說明通航可以帶動各項交流與合作,甚至可以有效突破臺灣當局的政策限制。閩臺各項交流增加了,福建的對外開放通道就可以隨之不斷拓寬,從而推進海峽西岸經濟的繁榮。

(楊德明)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